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开展2013年慢性病系列宣传日活动的通知
文号
(国卫办疾控函[2013]203号)
内容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2013年9月20日是第25个“全国爱牙日”,宣传主题是“关爱老人,修复失牙”;10月8日是第16个“全国高血压日”,宣传主题是“健康心率,健康血压 ”;10月29日是第8个“世界卒中日”,宣传主题是“预防脑卒中,从今天开始”;11月14日是第7个“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主题是“糖尿病教育与预防”。现就做好上述宣传工作通知如下:
    一、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当前慢性病高发所带来的严重危害,以慢性病系列宣传日活动为契机,研究制定宣传计划,加强与宣传、教育、体育等部门的合作,层层部署宣传工作。要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和社会团体的优势,统筹做好各项宣传活动,科学传播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口腔疾病的防治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营造有利于慢性病防控的社会环境。
    二、各地要将集中宣传与日常宣传相结合,逐步建立慢性病防治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示范作用,依托“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口腔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进社区”等活动,围绕慢性病系列宣传日的主题,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针对患者、高危人群等重点人群,积极推动慢性病防治宣传教育在县级以下地区广泛开展。
    三、要注重宣传形式的创新性和有效性,提高传播覆盖面和公众影响力,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以及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针对社区、学校等重点场所,开展义诊咨询、健康讲堂、知识竞赛等多种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传播慢性病防治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纠正认识误区,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理念,提高公众慢性病防控的意识。
    四、2013年“全国爱牙日”主题海报等宣传材料(包括纸质材料和电子模板)将于近期下发,各地可根据材料模板扩大印制数量。活动结束后要认真总结宣传经验,于11月30日前将宣传活动总结报我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联系人: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费佳、杨娜
    联系电话:010-68792367,010-68792653
    传真:010-68792370
    附件:1.2013年“全国爱牙日”宣传主题提纲
          2.2013年“全国高血压日”宣传主题提纲
          3.2013年“世界卒中日”宣传主题提纲
          4.2013年“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主题提纲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2013年9月5日
   
附件1
2013年“全国爱牙日”活动宣传主题提纲
    一、活动主题
    主题:关爱老人,修复失牙。
    二、主题宣传提纲
    (一)失牙应当及时修复。
    每颗牙齿都是一个独立行使功能的器官,联合起来又能行使很多有意义的生理功能。牙齿具有咀嚼食物、辅助发音和维持面容形态等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实现,需要不同形态的牙齿协调地组合在一起,分工合作。随着现代人的寿命逐渐增长,牙齿使用的年限也越来越长,要想提高生活质量,就要保持牙龄和寿龄一样长。
    有人认为,人老掉牙是自然规律,有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年龄大了,没必要修复失牙,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每一颗牙齿都有自己的位置,肩负着特殊的功能,人体的精巧在于每个结构都丝丝入扣、相得益彰,牙齿也如此。牙齿缺失后,整个口腔的平衡就会被打乱,若不及时修复,常会导致缺牙两侧的牙齿出现倾斜、移位,缺牙间隙逐渐缩小,对颌牙伸长,局部咬合关系紊乱,咀嚼功能下降,食物嵌塞、龋病、牙周损伤等问题。牙齿缺失同时影响面容,尤其是全口无牙者,因此牙齿缺失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交活动,容易相应产生心理障碍。
    为了恢复面容,改善发音和美观,提高咀嚼功能,保持口腔颌面系统的完整性,需要用义齿(假牙)及时修复失牙。
    (二)牙齿修复的时机。
    依据修复方法的不同,镶牙的时机也各有不同。目前镶牙的主要方法有活动假牙和固定修复。一般情况下,活动假牙可于拔牙后1—3个月进行,固定修复可于拔牙后3个月进行。因为拔牙后软组织的伤口愈合较快,一般8—28天可愈合,但拔牙后牙槽窝内骨的生长、拔牙创口周围骨吸收的稳定,大概需要3个月左右才能完成。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全身系统性疾病的患者,拔牙创口的愈合期可能会较长,因此需要请修复科医生检查判断后,视具体情况而定。若患者有较高的生活质量要求,此时可采用即刻义齿进行修复,拔牙的当天即可戴上假牙,过渡性地恢复患者面容和部分咀嚼功能。
    (三)修复前的准备工作。
    在镶牙以前,必须建立一个基本健康、稳定的口腔条件,才能保证义齿修复的近、远期疗效。
    首先,为了给缺失牙齿的修复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镶牙前应当请修复科医生对患者的口腔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拍摄口腔X光片,确定剩余牙齿的去留、剩余牙齿需要进行的治疗和治疗的先后顺序,从而根据患者的要求及各方面的条件制订一个完整的修复治疗方案。
    然后就可依据治疗方案逐步准备,常见的准备工作包括超声洁牙(洗牙),彻底清除牙结石和牙垢,治疗牙周疾病;治疗和预防龋病(蛀牙);拔除没有保留价值的余留牙;拆除不良修复体;对牙槽骨和软组织进行修整,手术去除影响镶假牙的不利因素,如骨刺、瘢痕等。
    (四)各种义齿的选择。
    1.活动假牙
    活动假牙分为局部的和全口的,局部活动假牙是利用患者口内余留的牙齿作为基牙,磨除极少量牙体组织,制作患者能自行摘戴的义齿,其制作方法较简单,费用低廉,便于清洁和修理,但其稳定性、舒适度和咀嚼效能不如固定义齿。活动假牙适用范围较广泛,包括各类牙齿缺失患者,特别是对游离端缺失(即末端无牙)及伴有颌骨组织缺损等情况。
    2.固定修复
    少数缺失牙时可采用固定桥修复。固定桥是利用缺失牙两端的天然牙齿或牙根作为“桥墩”基牙,在其上制作部分冠或全冠作为义齿的固位体,并与人工牙相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借粘固剂将义齿粘固在基牙上。固定桥适用于牙齿缺失数目较少、余留牙条件较好的情况。固定修复体体积小,稳固、美观,患者无需摘戴,但相对于活动假牙需要磨除更多的牙体组织。
    3.种植牙
    种植牙的出现可称为修复学上的革命,随着材料学的发展,种植牙的适应证越来越宽,种植牙在支持、功能、感觉、形态、使用效果等方面与真牙非常相似,被誉为“人的第三副牙齿”。种植牙分两步进行,首先将种植体通过小手术埋入缺牙部位的牙槽骨内形成人工牙根,3—6个月后进行二期手术,术后约1个月后再在人工牙根上连接美观自然的瓷牙。它无须磨除健康的牙体组织,也不需要牙托和牙钩,咬合力经过种植体直接传导到颌骨内并分散到周围的支持骨,因而能够承受一定的咬合力。
    一般情况下,身体健康,没有心脏病、严重高血压、内分泌机能障碍、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等全身性疾病,口腔局部条件良好,剩余牙槽骨的形态、颌骨的质量和密度基本符合条件,咬合基本正常的患者都可以接受种植牙修复,种植体术后的维护很重要。
    (五)保护好自己的真牙。
无论假牙镶的多好,也不如自身的真牙。因此每个人都要爱护每一颗牙齿,预防口腔疾病,让健康的牙齿伴随健康的一生。
   
附件2   
2013年“全国高血压日”活动宣传主题提纲
    一、 活动主题
    健康心率,健康血压。
    二、主题宣传提纲
    (一)高血压定义和概念。非同日三次血压测量,血压≥140/90mmHg,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也是心脑肾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二)高血压的流行情况。中国高血压患者至少有2亿人,每年有200万人的死亡与高血压有关。高血压是心脏病、脑卒中、肾脏病和糖尿病发病和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心脑血管病导致的死亡占总国民总死亡的41%。
    (三)健康血压定义和概念。诊室血压读数<120/80mmHg,被认为是健康血压。鼓励居民使用上臂式自动血压计进行有规律且规范的家庭测量血压,家庭血压读数<115/75mmHg,则认为是健康血压。健康血压有助于维持健康心跳。
    (四)健康心率定义和概念。
    1.正常成人的心率一般在60次/分~90次/分。心率每分钟低于50次则为心动过缓,大于100次为心动过快。
    2.心动过缓或是过快、不规则心率可能导致包括心慌、胸部不适、疲乏、头晕、晕厥,部分人可无症状。
    3.心电图检查是筛查和诊断不规则心跳的简单方法。
    (五)高血压与房颤的关系。高血压是引起房颤最常见的原因和危险因素。房颤与高血压共存可显著增加脑卒中的危险,研究发现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是无房颤者的3-5倍。控制血压有利于预防房颤的发生。
    (六)高血压和房颤的预防。
    1.坚持运动:维持适度的体力活动,可预防高血压和房颤,如园艺劳动、走路、家务劳动、太极拳和游泳等。
    2.限制食盐摄入:高盐饮食能够增加高血压患病风险。建议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6克。
    3.多吃蔬菜和水果。
    4.少吃快餐:尽量在家中吃饭,可控制脂肪、盐和糖的摄入量。
    5.限制饮酒:不饮酒或少量饮酒。
    6.戒烟:吸烟有害健康,吸烟者应当尽早戒烟。
    (七)高血压和房颤的治疗。
    1.房颤
    (1)房颤治疗策略包括控制心跳节律和心率次数。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不同治疗措施。
    (2)心律控制包括药物和电转复心律。
    (3)心率控制可用减慢心率的药物,如b-受体阻滞剂等。
    2.高血压
    (1)大多数患者需要服用降压药长期规范化治疗。
    (2)降压治疗目标是血压控制达标(<140/90mmHg)。
    (3)不盲目相信小广告或伪科学宣传,不能用保健品、保健理疗或食疗替代降压药治疗。
   
附件3
2013年“世界卒中日”宣传活动主题提纲
    一、活动主题
    预防脑卒中,从今天开始。
    二、主题宣传提纲
    (一)脑卒中的定义和特点。
    脑卒中(脑中风)是指急性脑血管病,是由各种血管性病因(包括出血和缺血)引起的急性或局灶性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通常指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在内的一组疾病。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及经济负担重的特点。
    (二)脑卒中的流行情况。心脑血管病是目前我国居民第一位死因,发病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也是导致60岁以上人群肢体残疾的第一位原因。
    (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控和不可控两类:
    1.可控危险因素
    (1)高血压;(2)吸烟;(3)糖尿病;(4)心房颤动或有其他心脏病;(5)血脂异常;(6)颈动脉狭窄;(7)缺乏体力活动;(8)大量饮酒;(9)肥胖;(10)代谢综合征;(11)膳食中营养摄入不合理;(1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3)睡眠呼吸紊乱。
    2.不可控危险因素
    (1)年龄>50岁;(2)性别;(3)直系亲属中有过卒中病史;(4)种族。
    (四)脑卒中防控的知识。
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低油限盐、注意心理平衡。

附件4
2013年“联合国糖尿病日”活动宣传主题提纲
    一、活动主题
    糖尿病教育与预防。
    二、主题宣传提纲
    (一)糖尿病、糖调节受损的定义。
    1.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早亡。
    符合以下任何一个条件的人,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1)有糖尿病“三多一少”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等急性代谢紊乱表现)症状者,同时一天中任一时间血糖≥11.1mmol/L(200mg/dl);
    (2)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126mg/dl);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2.糖调节受损又叫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或糖耐量减低。
    (二)糖尿病的预防。
    1.保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2.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使超重肥胖者体质指数达到或接近/m2,或体重至少减少5-10%,可减少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
    (三)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1.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人,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1)有糖调节受损史(空腹血糖为6.1-<7.0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 mmol/L,和/或空腹血糖为7.0 mmol/L, 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7.8-<11.1 mmol/L);(2)年龄≥45岁;(3)超重与肥胖:(体重指数≥24kg/M2);(4)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有2型糖尿病;(5)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6)妊娠糖尿病史;(7)高血压(血压≥140/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8)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1mmol/L及甘油三脂(TG)≥1.70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9)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0)静坐生活方式者。
    2. 糖调节受损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高危人群,每年约1.5%-10%的患者进展成为糖尿病。
    3.超重肥胖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2-4倍。
    4. 高危人群应尽早筛查糖尿病。如果筛查结果正常,3年后重复检查。
    (四)糖尿病的症状。
    1.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易疲劳、烦躁、视觉模糊。但糖尿病患者不一定都出现上述典型症状。
    2.每3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名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知晓糖尿病的症状,有助于糖尿病的早发现和早治疗。
    (五)糖尿病的治疗。
    1.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
    2.糖尿病患者采取措施降糖、降压、调整血脂和控制体重,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可明显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3.积极治疗糖尿病,避免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可同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
    (六)糖尿病的并发症。
    1.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肾脏衰竭等。卒中、心肌梗死和肾脏衰竭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因素;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截肢和失明,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2. 尽早科学开展综合治疗、规范管理、并发症的监测和及早干预,有利于减少、延缓和控制糖尿病的并发症,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可以享受正常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医药研究数据| 医药资料| SDA药品评审中心| 中医网| 中药处方系统|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240604819103159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