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酶活性,Antithrombin activity(AT—ⅢA)
类型
血浆
实验名称
抗凝血酶活性,Antithrombin activity(AT—ⅢA)
关联实验
PTT;凝血因子;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狼疮抗凝物;蛋白 C & S;PT;PT 20210;因子V Leiden变异;
关联问题
如何确定血栓风险的高低?
如果既往有反复发作的血栓病史或是有明确的家族史,就具有高凝状态疾病的风险。如果有更多的遗传性或获得性风险因子(例如因子V Leiden突变或是PT20210突变),发生血栓的风险就更高。体重超重、久坐不运动、精神紧张、抽烟和/或口服避孕药等也会增加血栓的风险。但是,目前所知的所有相对风险仍然只是统计学意义上的风险,没有人能预测某一个特定的人是否会真正地出现反复发作的血栓。
实验理由
研究血栓反复发作的原因,诊断凝血酶缺乏。
何时实验
出现血栓的几个月后,肝素抗凝剂治疗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患者准备
采样
采样原则
在过量肝素和FⅩa存在条件下,待测血浆中AT与FⅩa形成无活性复合物,剩余的FⅩa水解发色底物(S-2765,N-a-Z-D-Arg-Gly-Arg-pNA 2HCl)并释放出发色基团-黄色的对硝基苯胺(pNA),pNA在405nm波长有最大吸收峰,其显色的深浅与剩余的FⅩa呈正相关,与待测血浆中AT︰A呈负相关。
正常值描述
AT-Ⅲ∶A (活性): 77.1%~103.5% (凝胶空斑法) 103.2%~113.8% (发色底物法)
疾病相关
摘要
说明
抗凝血酶AT是目前已明确的体内最重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占机体抗凝活性的40-50%。主要在肝脏合成。AT增高见于血友病、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的急性出血期;也见于口服抗凝药治疗过程中;减低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AT缺陷症,后者见于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DIC、肝脏疾病和用肝素治疗中等。抗凝血酶的检测目的在于评估受检者是否存在高凝状态的可能,对有家族性血栓形成的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青少年型的血栓性疾病和深静脉血栓等进行病因检查,也用于因肺梗死等致死病因的调查。另一方面对抗凝替代治疗的患者,AT检测可作为一个检验室监护指标。另一类为获得性AT缺乏,主要见于肝脏疾病的合成障碍;肾病综合征时的过多丢失;血栓性疾病、心肌梗死、DIC、口服避孕药时的消耗过多等。这时的AT水平持续减低,往往提示预后极差。
结论有效原因
AT︰A的发色底物测定以往常用过多的肝素和凝血酶与待测血浆中AT作用后,测定剩余的凝血酶活性来反映AT的活性。由于凝血酶易使血浆纤维蛋白凝固,而且活性不如FⅩa稳定,所以在测定中用FⅩa替代凝血酶可以减少干扰和增加结果的稳定性。AT︰A和AT︰Ag同时测定,有助于AT缺陷症分型。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医药研究数据| 医药资料| SDA药品评审中心| 中医网| 中药处方系统|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240604819103159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