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碳氧血红蛋白,Carboxy-hemoglobin
类型
全血
实验名称
血液碳氧血红蛋白,Carboxy-hemoglobin
关联实验
关联问题
实验理由
何时实验
患者准备
采样
采样原则
(1)碳氧血红蛋白定性试验: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后,形成樱桃红色的碳氧血红蛋白,它对碱抵抗力较正常血红蛋白为强。 (2)碳氧血红蛋白双波长定量测定:用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将血中的HbO2、MetHb还原成Hb,使血中多组分的血红蛋白转化为只有Hb和COHb两个组分,前者的最大吸收波长为320nm,后者为432nm,在分光光度计上分别测出被检血样在420nm和432nm两个波长处的吸光度,代人依比尔定律建立的联立方程式,求出血样COHb含量。
正常值描述
定性:阴性 定量:不吸烟者:0~0.023   (0~2.3%)       吸烟者:  0.021~0.042   (2.4%~4.2%,<6.5%)
疾病相关
一氧化碳中毒
摘要
(1)碳氧血红蛋白定性试验: ①取试管2支,各加蒸馏水3~5ml,一管加患者血液3滴,另一管加正常人对照血3滴,混匀。此时。如患者血中有一氧化碳,则血液呈樱桃红色。 ②每管各加50g/L NaOH 1滴,轻轻混合,正常对照管呈绿褐色,如患者血液中有碳氧血红蛋白,则溶血液仍呈樱桃红色,为阳性;如与正常对照色泽一致为阴性。 (2)碳氧血红蛋白双波长定量测定: ①F值制定:制备Hb溶液(不含COHb)和饱和COHb溶液(COHb含量为100%)。取不吸烟并于近期无CO接触史者的全血50μl,加入6.0ml试剂Ⅱ中,放置5min,使充分溶血。另取两只25.0ml容量瓶,每瓶准确加入上述溶血液2.0ml,在通风橱内,其中一瓶通入空气5min;另一瓶通入煤气(CO)1min,然后通入氮气2min。每瓶加入Na2S2O4 250mg,加试剂Ⅰ至刻度,加塞颠倒3~5次,使其溶解。10min后,用420nm和432nm两波长比色,以试剂Ⅱ调零,记录AHb420、AHb432、ACOHb420、ACOHb432。根据比尔定律:A=a·b·c,因为Hb和COHb均来自同一份样,血红蛋白含铁摩尔浓度(c)相同,比色条件相同(b),故:应用上法,测得F值分别为F1=1.3041;F2=0.5742;F3=1.8627。 ②样品测定:取小试管一支,加试剂Ⅱ1.2ml,加入常规采取的指血10μl,混匀5min使之溶血,另取带塞试管一支,取上述溶血液0.2ml与2.3ml试剂Ⅰ相混合,加Na2S2O4 25mg,加塞颠倒使其溶解,10min后用试剂Ⅱ调零,在窄带宽型分光光度计上用420nm和432nm两个波长比色,记录A420和A432。
说明
升高:一氧化碳中毒(CoHb>50%致死)。
结论有效原因
(1)碳氧血红蛋白定性试验: ①观察结果须及时,否则樱桃红色逐渐褪去,不易分辨。 ②本试验敏感性较差,血液中一氧化碳含量到一定程度时才显阳性。如患者事先已采取通气措施,血中一氧化碳含量下降,试验可阴性。但临床症状、体征仍可能存在。 (2)碳氧血红蛋白双波长定量测定: ①COHb定量测定中,没有标准品,确定公式中F1,F2,F3的值是COHb准确定量的前提,虽然有文献提供F值,但由于各实验室的设备条件不完全一致,如分光光度计的单色光波长宽度、波长误差等,因此不宜直接套用文献F值,应依据所使用的分光光度计确定F值。F值确定后,只要仪器条件不改变,可以一直使用,故不会增加常规样品测定的工作量。 ②在制备100%饱和度COHb(用于制定F值)时,如无民用煤气,也可用化学方法制备CO:取甲酸100ml和硫酸150ml混合,产生的气体依次通入NaOH(5mol/L)、水和CaCl2(0.5mol/L)中进行纯化后收入乳胶手套内备用。 ③本法的方法学评价结果:样品显色后,30min内呈色稳定;重复试验结果(n=20):=10.41%,s=0.21,CV3.7%;回收率为92.7%~106.3%。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SDA药品评审中心| 医加医疗器械| 膏药生产厂家|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02000535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