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滋病
性病名称
爱滋病
内容

【世界HIV/AIDS的流行现状】 艾滋病自1981年由美国首次报告以来,世界各地都在逐年增加,至1992年7月1日,世界卫生(WHO)已得到来自164个国家50余万艾滋病的报告。报告病例数依次是南、北美洲最多,为277042人,占总数的55%。其次是非洲,为152463人(占30%)。欧洲66545人(占13%)。大洋洲3670人,亚洲1552人,合计1%左右。世界上不同国家的患者数是,美国22万人,约占44%。其次是乌干达3万人,坦桑尼亚2.7万人,巴西2.5万人,法国、扎伊尔等7个国家超过1万人。 WHO的最新资料表明,目前全世界有2千多万人已感染上HIV,到本世纪末,全世界感染上HIV的人数将会增加到1亿4千万至1亿7千万,估计传染率是每15秒就有1名新患者。从日本已经公布的材料看,日本艾滋病感染者已达6000人以上,死于艾滋病的已有200有以上。美国内科门诊病人艾滋病感染者已占20%以上,有的材料介绍20~45岁成年人已达25%。WHO估计至2006年全世界艾滋病感染者将达人群的40%。虽然这个估计数太高,许多学者持不同看法,但艾滋病迅速蔓延的趋势是肯定的。 而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统计资料表明,90%的患者并不知道自己被感染上HIV,这是AIDS在全世界迅速蔓延的重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避免AIDS的威胁。
【中国HIV/AIDC流行状况】 AIDS对我国而言是一种传入性的疾病,美国首先向全球报告的病例是在1981年6月,正好相隔4年,即在1985年6月我国境内发现首例美籍AIDS病例后,旋即在北京、上海、广州、福州、杭州、西安、沈阳和南宁等八个城市中开展HIV/AIDS监测,并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全面推开。通过近十年来的监测和疫情报告,我国大陆已发现了HIV感染数千例,其中包括几十例AIDS患者。1989年在我国云南边境的吸毒者中发现百余名HIV感染者,而后数年中,HIV感染者的报告人数每年平均以二、三百例递增。HIV在我国国土上不断扩散传播已是不能否定的事实,平均每年将至少报告300~400例。 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中均有发现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艾滋病在我国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当前我国流行趋势是:大城市主要是由性乱引起,沿海地区多为出国探亲带入,内陆省市多由出国劳务人员传入,西南地区多由静脉注射毒品引起。
【AIDS临床特征】 HIV引起缓慢渐进性感染,具有很长无症潜状期,平均潜伏期7~10年,每年约4~10%发展为艾滋病,12年内发病率65%,15年内95%,少数在感染后17年仍未发病;发病后病程平均为1年半。HIV原发感染通常在病毒复制开始阶段(感染后2~4周,介于5天~3月)可引起非特异性的急性HIV感染综合征,表现似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热、盗汗、不适、肌痛、头痛、关节痛、躯干丘斑疹、腹泻、淋巴结病(主要累及腋窝、枕部及颈部淋巴结,也可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可持续存在数月,甚至数年),可持续3~14天。它与EB病毒引起的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鉴别是:突然发作、扁桃体基本正常、常见口腔溃疡、皮疹及腹泻,此外还可能出现无菌性脑膜炎、外周神经症、脑病、脾肿大等。原发急性感染的检出主要靠检查HIV抗体。随后感染者进入长期无症状潜伏期,此时病毒复制处于低水平状态。在某些因素作用下病毒复制被激活,由于病毒大量增殖,损伤机体的淋巴细胞,从而逐步增强免疫缺陷,感染者呈现艾滋相关综合征,最后转成艾滋病。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HIV感染分成临床四期: 一、无症状期——无明显症状或有迁延性淋巴结肿大。 二、轻症期——体重减轻<10%,轻度皮肤粘膜损害如皮炎、痒疹、霉菌性指甲感染、口腔溃疡、口角炎、反复发作上呼吸道感染。淋巴细胞总数>2000/mm3,CD4细胞500mm3。 三、中症期——消耗性症侯群:体重减轻>10%,原因不明发热>1月,原因不明腹泻>1月,口腔炎,口腔粘膜白斑、肺结核等。淋巴细胞总数1000~2000/mm3,CD4细胞200~500/mm3。 四、重症期——消耗性症侯群加重,各种继发感染,各种继发肿瘤,原因不明运动障碍等。淋巴细胞总数<1000/mm3,CD4细胞<200/mm3(降至100左右,病人最多再存活1年)。
【AIDS的传播途径】 AIDS患者和HIV携带者均为AIDS传染源。这些人外周血液、组织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脑脊液、骨髓、中枢神经系统和皮肤均可分离到病毒。目前研究表明,AIDS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条: 性接触传播为最常见传播方式。与HIV性传播有关的高危人群为:男性同性恋者、妓女、嫖娼者、性乱者。美国调查发现,同性恋者的HIV感染率高达20~30%。西方国家70%的HIV感染者为男性同性恋者。在非洲、东南亚一些国家,80%以上HIV感染者因异性性接触所致,女患者中81%为妓女。在经济条件差的妓女中,HIV抗体阳性率高达66%。在这些国家中,异性性活动是HIV的主要传播方式。 输血及血制品这是另一种传播HIV的重要途径。在未对献血者进行HIV抗体检测之前,输血及血制品具有感染HIV的极大危险性。在非洲30%的HIV感染儿童是输血所致。使用从大量献血者血浆中提取VIII凝血因子治疗血友病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性最大。 静脉毒瘾者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针头是静脉毒瘾者传播AIDS的重要途径。1986年美国调查发现,AIDS患者中25%有静脉注射毒品史。在西方国家注射毒品是感染HIV的第二大因素。 母婴垂直传播在妊娠期可经血液将母体HIV传播给胎儿;在分娩期可通过产道使产儿受感染;也有报道通过哺乳传播。在非洲有2-15%的AIDS病例由母婴传播。HIV感染的孕妇所生婴儿有30~70%在围产期被HIV感染。一般认为,婴儿在产道感染HIV的机会在于经胎盘感染。其它传播方式使用未经彻底消毒的医疗器械进行手术、拔牙、穿刺均可引HIV感染。但目前尚不能证实HIV可能过空气、食物食具、饮水、握手、日常用具传播。
【AIDS的病理改变】 AIDS是由HIV感染所致,常继发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死亡率很高,病理改变可分三大类: 1.免疫缺陷的形态表现,主要见于淋巴结、胸腺、脾及其它淋巴样组织,表现为淋巴细胞显著减少,淋巴滤泡和生发中心缺如。 2.机会性感染:最常见的是巨细胞病毒(CMV)和卡氏囊虫肺炎(PCP),也是AIDS病人的最主要死因。 3.肿瘤:最常见为卡波西氏肉瘤KS,目前认为是诊断AIDS的标记性病变,可广泛分布于体表任何部位或体内任何器官。其次为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具有组织学分化低,恶性度高的特征。 综合有关资料,迄今为止,AIDS的病理形态学尚未发现明显的特异性改变,但有其特点。诊断AIDS必须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细胞免疫缺陷的实验室依据、以及重要的血清HIV抗体阳性结果,而病理形态变化对AIDS的确诊,无疑也有着重要意义。
【HIV感染的诊断方法及其评价】 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用缓冲去垢剂溶解HIV感染的细胞来提取病毒抗原,以梯度离心将抗原纯化后固定于微孔板上,然后同标本和对照物反应。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第三代合成的HIV抗原,就是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第三代合成抗原包被板。AIDS患者血清中的抗—HIV能与其抗原结合,清洗后加酶联抗人Ig,使其与抗—HIV结合,清洗后加入底物,产生有色反应即为阳性。还需用Western蛋白印迹法(WB),免疫荧光法(IFA)或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A)进行复证。目前应用的ELISA法有8种之多。它们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超过99%。用该法普查正常人群约有0.6~2.7的阳性,因而在正常人群中的阳性结果约为97%为假阳性,对高危人群的检测,其假阳性可降至70%。 二、颗粒凝集法(PA) PA为快速、简便的一种筛选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HIV裂解产物或DNA重组的HIV多肽包被到明胶颗粒上,使成致敏颗粒,如被测血清中含有特异抗体,可因抗体的桥连作用使致敏颗粒发生凝集。如属阳性,应经WB证实。PA不需任何特殊仪器,其结果用肉眼可判别。全过程仅需5分钟。缺点有假阳性,且价格昂贵。 三、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OPA) 本法是将感染的H9细胞和35S蛋氨酸孵育,用去垢剂将细胞溶解,再用抗IgGA蛋白琼脂糖去除有反应性的人抗原,将上清液(含有病毒蛋白)与待测血清混合,如有HIV抗体,则同位素标记的HIV蛋白与之结合产生沉淀。沉淀物用含有Cleland试剂的缓冲液和十二烷基硫酸(SDS)洗脱,即可将病毒抗原分离。然后病毒蛋白用放射显影鉴定,并同时用巳知的分子标记物比较,此法是目前最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检测HIV的方法。但费时多,技术难度大。 四、Western蛋白印迹试验(WestrnBlot,WB) 本法是用含有去垢剂的缓冲液将感染的H9细胞溶解,经梯度超速离心提取可溶性病毒蛋白。病毒蛋白先沿纵轴方向在10%丙烯酰胺凝胶上用SDS—PAGE分离,再沿水平方向电泳移转并吸附于硝化纤维上,然后将该膜置于无免疫性蛋白溶液中(通常用牛血清白蛋白)。清洗后将待测血清和对照物培育,当血清HIV抗体阳性时,抗体结合到膜上的病毒蛋白上,最后用同位素标记的抗人IgG检测。如能检测出HIV蛋白抗原即为阳性,如仅P24阳性,则结果可疑,就对原标本重判。WB试验能检测到gp120,p66,p51,gp41,p31,p24和17Kda的抗原。其敏感性较ELISA高,但比RIPA为差。并可用HIV—1和HIV—2划分。由于自身抗体的存在,仍有假阳性。
【AIDS的预防】 同其它传染病一样,预防AIDS应从三方面入手,即处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由于目前没有防治AIDS的特效药,也没有切实可靠的疫苗可供使用,HIV感染早期患者症状不明显,难以对患者加以管理,因此,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AIDS的首要措施。卫生宣传与教育:广泛的卫生宣传与教育是控制AIDS的首要措施。应在人群中广泛开展AIDS流行情况、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对人群危害性的宣传,消除公众疑虑,改变其观念和行为,以达到阻止本病传播的目的。 针对不同传播方式的具体措施(1)由于80%的HIV感染通过性传播,不健康的性接触是传播AIDS的最主要途径,因此,许多国家均将防止性传播措施放在预防工作的首位。防止性传播应从多方面入手,主要为:对人群,尤其是青壮年进行宣传教育;提倡使用避孕套;根除卖淫嫖娼现象;对性乱者进行定期检查;积极治疗各种性病患者。(2)严厉打击吸毒、贩毒行为。(3)为防止输血及血制品传播AIDS,血站应开展HIV抗体检测,凡血清阳性者禁止献血。严格控制血制品的生产。常用医疗器械应高压蒸气消毒。(4)为防止母婴传播,HIV感染的男性和女性均不宜生育,HIV感染的妇女不宜哺乳。 患者的隔离与治疗在我国,AIDS已定为乙类传染病<传染病防治法>第一章第三条,1989年2月21日颁布,必须隔离治疗。在对AIDS患者、HIV感染者进行诊治时应注意两点:作好感染者排泄物的消毒;医务人员要进行严格的自我保护。AIDS的治疗目前无有效药物,治疗重点为对症治疗,防止机会感染和处理并发症。
【避孕套---预防艾滋病的法宝】 避孕套能避孕和预防常见性病。下面要说的是它另一个更重要的作用:预防艾滋病。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四种体液:血液、精液、阴道分泌和母乳,其中血液和精液的病毒含量最高。性交中除精液外,如果有粘膜损伤出血,也可有血液参与传播。 体液中的病毒含量最高。性交中的病毒绝大多数存在于感染淋巴细胞内,它们不能透过乳胶避孕套。 如果性伴侣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次性交(不用避孕套)的感染率为1/500;或1/5000(用避孕套),两者相差10倍。如果有粘膜溃疡或损伤(性病或性交动作激烈等),或者有出血(男同性恋肛交等),则艾滋病毒感梁的概率将大大增加。作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男传女的概率是女传男的17.5倍。这与精液中病毒含量较高、阴道粘膜更易损伤及吸收病毒的面积更大有关。 迄今人们尚无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疫苗,而且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感染是通过性交传播的。虽然通过输血或血制品传播概率大于90%,但这仅占总感染数的较小比例。据估计到2000年,90%的艾滋病病毒感染是通过异性间的性接触。因此,避孕套是预防艾滋病的最简便经济的首要武器。 对此,美国的宣传口号是“不带避孕套不出家门”。日本东京街头的调查,相当多的年轻女性手提包内装有避孕套。泰国的“100%避孕套规划”,更是政府官员挂帅,宣传得家喻户晓。美国女性购买男用避孕套是用它来预防艾滋病。美国已经推出女用避孕套,它便于女性主动使用,能提供更广泛的皮肤粘膜保护。国内目前也正在试制这种女用避孕套。男性同性恋者中,主动者(生殖器)方将感染传给被动者(肛门)方的概率较高。男性同性恋者可使用特制避孕套,它比一般的男用避孕套更结实,安全性更好。感染主要是口方传给生殖器方,也需要使用避孕套。当然,均要选用质量可靠的避孕套,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在性活动中自始至终地使用。尤需注意:乳胶避孕套不能使用油性润滑剂,但可选用水性润滑剂。 避孕套预防艾滋病效果虽好,但在宣传推广中还有相当大的观念阻力。人们的想法正如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夫人南茜所说:对青少年,简单地说不要发生性行为,这就够了。国内也类似的说法。之所以这么说,是大家担心性教育和避孕套使用的宣传,会促进青少年性活跃,会使初次性行为时间提前,反而不得性病、艾滋病的预防。实际上,在美国和国内的调查显示,性教育包括避孕套使用的宣传,并没有促进性活跃,也没有使初次性行为时间提前;相反,它使青少年能够理智地看待性,正确地对待性,一般还能使初次性行为时间延后。 当代青少年青春期提前,而婚期延后,这段时间间隔比以前长得多,他们从各种媒体获得的性信息比以前多得多,男女交往也比以前更开放。在此期间,单靠“禁欲”是很难行得通的。国内有报道约20%的大学生有过性经验,近90%的性病病人首次性行为发生在婚前。因此,及时的性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很有必要,何况避孕套的使用确实能大大降低性病、艾滋病的传播。 在性乱者中,同样有必要宣传推广使用避孕套,他们的感染会向家庭成员等正常人群扩散,不能回避问题或坐视不管。总之,我们应解放思想,正确认识它在预防艾滋病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用好避孕套这个法宝,遏制艾滋病在我国不断蔓延。
`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SDA药品评审中心| 医加医疗器械| 膏药生产厂家|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02000535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