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药药网 / 医药资料 / 临床心电图学词库
不典型文氏现象
内容
亦称“不典型文氏周期”、“不典型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或“二度Ⅲ型房室传导阻滞”。
文氏现象的一种类型。
系指心电图改变虽然符合文氏周期的基本规律,但房室传导增量的改变与典型的文氏现象差别较大。
不典型文氏现象的每个文氏周期具备下述六个心电图特征:(1)P-R间期逐次递增后继而一次心室漏搏;(2)P-R间期的递增量逐次增大,这是不典型文氏现象的主要特点,继而引起(3)至(6)的改变;(3)通常以每个周期中的最后一个P-R间期递增量为最大;(4)R-R时间逐渐延长后继以明显延长,即具有“渐长突长”的特征性表现;(5)漏搏间歇略短于两个窦性周期;(6)漏搏间歇后的第一个R-R时间短于该漏搏间歇前的最后一个R-R时间。
不典型文氏现象的PR间期的递增量是逐次递增的,不同于典型的文氏现象(其P-R间期递增量是依次递减的),故不典型文氏现象又可称为“递增量递增型文氏现象”。
不典型文氏现象于1927年为Wenckebach等首次报告,1975年Rosen分析24例自发性者的98个文氏周期中,有86%属不典型;128例调搏引起的文氏周期有66%属非典型。
在实际工作中亦发现不典型者反较典型者为多见。
特别是当房室比例超过6∶5时,绝大多数是不典型的。
此外,Schamroth将其列为二度Ⅲ型房室传导阻滞。
参见“二度Ⅲ型房室传导阻滞”。
不典型文氏现象 (或P-R递增量递增型文氏现象) (1)P-R间期(梯形图解中A-V区内传导线右侧数字所示)逐次递增,继以漏搏,符合文氏现象。
(2)P-R递增量(梯形图中A-V区内传导线左侧数字所示)逐次递增,继以漏搏,因此属不典型文氏现象。
(3)由于P-R递增量均逐次递增,因而后一个QRS波至前一个QRS波的时距逐次增长,直至漏搏时突然产生更长的R-R时间为止。
由此便形成R-R时间的“渐长突长”的规律。
由于不典型文氏现象的产生原理是P-R递增量的逐次递增,故又称为P-R递增量呈递增型文氏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