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药药网 / 医药资料 / 临床心电图学词库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内容
亦称“文氏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莫氏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简称“Ⅰ型阻滞”。
指伴有文氏现象的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图特征是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一个P波被阻滞,发生一次心搏脱落(P波后无QRS波群),此称为一个文氏周期,心搏脱落后的第一个搏动的P-R间期缩短,嗣后,P-R间期又进行性延长,致使QRS波群又脱落一次,如此周而复始。
在典型的文氏周期,还可以看到以下各点:(1)虽然P-R间期呈进行性延长,但P-R间期逐渐延长的递增量逐次减少(至少在头几个搏动中如此),最大的增量一般发生在文氏周期中第二个下传搏动。
(2)由于心室周期(RR间隔)是由基本窦性周期(P-P间隔)和当时的P-R间期增量所决定的,因此,若窦性心律规则,当P-R间期进行性延长时,R-R间隔便逐渐缩短,亦即在心搏脱落的长间歇之后,心室率逐渐轻度加快。
(3)由于心搏脱落的长间歇含有最短的P-R间期,长间歇必然等于或短于任何两个最短的间歇之和。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是由于房室连接区的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均有延长所致,但绝对不应期延长很少,主要是相对不应期延长,且其延长部分不占据整个心动周期。
激动在绝对不应期内完全不能传导,而在相对不应期发生递减传导,传导速度减慢。
在一个文氏周期中,第二个P波传抵房室连接区时,后者尚处于相对不应期内,所以P-R间期延长,使心室激动的发生时间错后。
这样,第3个P波便落在相对不应期的更早阶段,递减传导更明显,P-R间期更延长,循此下去,直到最后一个P波落在前一次激动后绝对不应期内而完全不能下传,发生一次心搏脱落。
而经过心搏脱落的长间歇后,房室连接区的兴奋性有所恢复,间歇后的第一个P波又能以缩短的P-R间期下传心室。
在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中,房室传导比例可固定也可变动,常见者为3∶2或4∶3房室传导阻滞。
在3∶2房室传导阻滞时,可呈假性室性二联律图像。
在自然发生的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中,典型的文氏现象并不常见。
据Denes等(1975)的观察,自然发生的Ⅰ型阻滞于3∶2传导时,*不典型文氏现象占66%,典型文氏现象仅34%;而当房室传导比例超过6∶5时,典型文氏现象仅占14%。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的阻滞部位主要在房室结(82%),少数在希氏束(9%)或希氏束分叉以下(9%),故属“结性传导阻滞”。
该型阻滞常为一过性,很少产生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因而一般无症状或极少症状,在基本病变好转后往往即可消失,多不演变成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1)图示窦性P波,P波频率为68次/min,为窦性心律。
(2)P-R间期(梯形图解中A-V区内传导线右侧数字所示)逐次递增,继以漏搏,符合文氏现象。
(3)P-R递增量(梯形图解A-V区内传导线左侧数字所示)逐次递减,继以漏搏,因此属典型文氏现象。
所谓P-R递增量,是每次P-R间期比前一次P-R间期延长的部分,由后一次长的P-R间期减去前一次短的P-R间期而得,例如图中文氏周期的第一个P-R递增量0.08s是第二个P-R间期(0.28s)减去第一个P-R间期(0.20s)而得。
(4)由于P-R递增量均逐次递减,因而后一个QRS波至前一个QRS波的时距逐次缩短,直至漏搏时突然产生更长的R-R时间为止。
由此便形成R-R时间“渐短突长”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