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药药网 / 医药资料 / 临床心电图学词库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内容
房室传导阻滞的分度之一,亦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当一个快的或较快的室上性心律(窦性或房性)和一个速率在30~50次/min之间的逸搏心律(连接性或室性)完全分离并且在一段长的记录里没有出现任何心室夺获时,即可称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是由于房室传导系统的绝对不应期呈现显着的病理性延长,或由于房室传导系统解剖上的中断(如手术切断、先天性畸形等),以致所有窦性或房性激动均不能通过房室传导系统传导到心室,故没有一次窦性或房性激动之后紧随有下传的QRS-T波,即使出现在非不应期(舒张期)中也如此。
此时心房与心室分别由两个起搏点控制,通常窦房结或房性异位起搏点控制心房,心室则由阻滞部位以下的另一起搏点控制,两者完全无关。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阻滞部位多在双侧束支,少数在连接区。
常见的病因有:原发性传导束退化症和左侧心脏支架硬化、冠心病、心肌病等,其次尚有心肌炎、风心病、结缔组织疾病、洋地黄中毒或心脏手术后等引起。
心电图特征:(1)一系列同一形态的心房波(窦性P波、房性P′波、逆行性P′波、F波、f波)与一系列同一形态的QRS波群各自以其固有频率和节律出现而完全脱离关系;(2)心房率快于心室率,但无论在任何时相出现的心房波其后均不继以下传的QRS-T波;(3)心室率缓慢而节律规则,频率在30~50次/min之间,由逸搏心律控制心室。
若完全阻滞发生在房室结内,则起搏点在希氏束附近,QRS波群时间不宽,心室率可在40次/min以上,若完全阻滞在希氏束以下或三束支处,则起搏点低,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间超过0.12s,室率多在40次/min以下,且容易伴发室性心律失常;(4)在心房颤动中,若全部导联的R-R间期均相等,应考虑有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可能。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必需同时具有两个条件,即足够慢的心室率及完全性房室分离。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按病因可分为*先天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和获得性病变引起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后者又分为*急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和*慢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两类。
按传导阻滞的方向,可将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分为两种类型:①单向性阻滞,亦称“完全性前向传导阻滞”,心电图上可见一个或多个心房夺获,人工心脏起搏的室性节律也可有偶发的或持续的心房夺获,提示逆行传导完好无损;②双向性阻滞,即既有前向性阻滞,又有“完全性逆行传导阻滞”。
从表中看出,单向阻滞的发生率并不高 222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中单向与双向阻滞的发生率 引自《心脏传导系统疾病》(黄峻编着.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15%),逆行传导能否保留取决于阻滞的部位。
双侧束支阻滞所致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较易出现完好的逆行传导。
希氏束内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有逆行传导者仅为希氏束分叉阻滞以下的一半(10%)。
至于房室结的单向性阻滞,发生率很低(仅为4%),即使应用希氏束电图也不易识别。
Sherf等把QRS波群增宽的(≥0.12s)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按右心前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波型分为*Ⅰ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和*Ⅱ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两型。
按心室率和QRS波群的形态与起搏点的位置,可将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分为*高位阻滞与*低位阻滞。
通常起搏点位置愈低,QRS波群宽大畸形愈显着,心室率愈缓慢,则起搏点愈不稳定,发生心室停搏和心室颤动的可能性愈大。
有作者通过结合希氏束电图和临床资料的对比分析,认为临床上以下四点对判断阻滞部位是有帮助的: (1)临床症状:有晕厥或阿—斯综合征者,多为希氏束远端阻滞;反之长期稳定,症状不重者多为希氏束近端阻滞。
(2)QRS波群宽大畸形者为远端阻滞,而QRS波群时间<0.11s者多为近端阻滞。
(3)室性自搏心率>45次/min多为近端阻滞,而心率在40次/min左右或以下者多为远端阻滞。
(4)动态观察:长期动态观察证明由束支传导阻滞发展为三束支完全性传导阻滞者,其阻滞部位常在希氏束远端,反之若幼年时就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则是近端阻滞。
临床上有晕厥或阿—斯综合征,希氏束电图证实是远端阻滞者,应行入工心脏起搏治疗。
窦性心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自主心律 图示窦性P波,P-P间期0.66s,表示速率为90次/min,为窦性心律。
QRS宽大畸形,R-R间期为1.80s,表示速率为33次/mm,表明心室为自主性室性起搏点所控制,为心室自主心律。
频率较快的窦性P波与心室自主心律的宽大畸形QRS波群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表示发生了三度房室传导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