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药药网 / 医药资料 / 临床心电图学词库
计算机分析心电图
内容
计算机辅助心电图自动诊断的研究始于1957年,原美国心脏协会主席Pipberger首先进行了计算机辅助心电图自动分析的尝试与探索。
1959年人们曾研制使用计算机程序来简单地区分正常和异常心电图,根据心室波形的梯度时间积分来辨认正常与否,并没有进行P波、QRS波和T波的识别。
1961年首次研制成功心电图波形自动识别程序,但是这种程序是以Frank XYZ导联为基础的。
经过Caceres等的开拓性研究,于1962年首次获得常规12导联心电图自动分析程序。
此后在北美、西欧和日本广泛开展了心电图计算机自动分析的研究,获得了巨大成功,加快了商业化进程,临床应用日趋普遍。
一般讲,心电图自动分析系统大致有如下三种类型:(1)建立心电图自动分析与处理中心,采用中型或大型电子计算机,并用电话线路传输到各医院或医疗中心的终端设备;(2)以医院为中心的专用系统,一般应用小型或微型计算机,除对心电图的分析处理外,还兼做脑电图、肌电图、X线片的处理及医院管理等;(3)将心电图自动分析装置组合在心电图机内,成为便携式或手推式具有自动分析诊断的心电图机。
一个完整的心电图数据处理程序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子程序组成。
主要的子程序为心电图测量程序和心电图解释程序。
(1)心电图测量程序包括如下步骤:①数据采集;②信号预处理和调整;③QRS波群和P波检测;④波界识别;⑤参数提取。
(2)心电图解释程序包括如下步骤:①节律分析;②依据判别树方法(decision tree methodology)或多元统计方法进行诊断学分类;③心电图序列比较。
此外,许多心电图处理计算机系统还附加有临床实用的一些功能,如心电图的自动存储和再现,心电图报告的自动书写和打印。
80年代末以来,计算机化心电图已愈来愈向整个系统自动化方向发展,包括从信号的输入直至诊断报告,档案和资料处理。
心电图微机自动分析能明显提高工作效率,便于大量贮存心电图资料,建立数据库,便于资料检索,尤其适用于心血管疾病筛选和流行病学研究。
同时也有利于严格的质量控制,统一测量标准,减少人工阅读心电图时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通过将心电图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采用定量的方法进行正确的分类,从而保证心电图解释的准确性。
计算机心电图处理研究的方向和目标是提高心电图解释的准确性,为此仍需要将心电图的计算机自动解释和人工阅读解释心电图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