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巴痢疾
疾病名称
阿米巴痢疾
常见名称
肠阿米巴病
阿米巴性痢疾
英文名称
Amebic Dysentery
定义
肠阿米巴病又称阿米巴痢疾(amebic dysentery)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寄生于结肠引起的疾病,主要病变部位在近端结肠和盲肠,典型的临床表现有果酱样大便等痢疾样症状。本病易复发,易转为慢性。
诊治

一般治疗

急性患者应卧床休息,给流质或少渣软食,慢性患者应加强营养,注意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腹泻严重时可适当补液及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重型患者给予输液、输血等支持治疗。
病原治疗

目前常用的抗溶组织内阿米巴药物有硝基咪唑类如甲硝唑(metronidazole)、替硝唑(tinidazole)、奥硝唑(ornidazole)、塞克硝唑(secnidazole)和二氯尼特(diloxanide furoate)。

硝基咪唑类:对阿米巴滋养体有强大杀灭作用,是目前治疗肠内、外各型阿米巴病的首选药物。该类药物偶有一过性白细胞减少和头昏、眩晕、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障碍。妊娠(尤其最初3个月)、哺乳期以及有血液病史和神经系统疾病者禁用。

甲硝唑:成人口服每次0.4g,每日3次,10天为一疗程。儿童每日35mg/kg,分3次服,10天为1疗程。重型阿米巴病可选甲硝唑静脉滴注,成人每次0.5g,每隔8小时1次,病情好转后每12小时1次,或改口服,疗程10天。
替硝唑:成人每日2g,1次口服,连服5天为1疗程。重型阿米巴病可静脉滴注。
其他硝基咪唑类:成人口服奥硝唑每次0.5g,每日2次,10天为1疗程。成人口服塞克硝唑每日2g,1次口服,连服5天为1疗程。
二氯尼特:又名糠酯酰胺(furamide)是目前最有效的杀包囊药物,口服每次0.5g,每日3次,疗程10天。
抗菌药物:主要通过作用于肠道共生菌而影响阿米巴生长,尤其在合并细菌感染时效果好。可选用巴龙霉素或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询问发病前是否有不洁食物史或与慢性腹泻病人密切接触史。
临床表现

起病较缓慢,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每日排暗红色果酱样大便3~10次,每次粪便量较多,腥臭味浓。患者常无发热又有低热,常无里急后重感,但腹胀、腹痛、右下腹压痛常较明显,肠鸣音亢进。
实验室检查

粪便中检测到阿米巴滋养体和包囊可确诊。可在血清中检出抗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的抗体。粪便中可检出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抗原与特异性DNA。
鉴别

细菌性痢疾

急性起病,临床上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感及黏液脓血便为特征,每次排便量少,呈黏液脓血样,粪质少,左下腹压痛常见。血中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粪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白细胞,并有脓细胞。培养可有痢疾杆菌生长。
细菌性食物中毒

有不洁食物进食史,同食者常同时或先后发病,潜伏期较短,多为数小时。急性起病,呕吐常见,脐周压痛,每次排便量较多,中毒症状较重。剩余食物、呕吐物或排泄物培养可有致病菌生长。
血吸虫病

有疫水接触史。急性血吸虫病有发热、尾蚴皮炎、腹痛、腹泻、肝大,每日排便10次以下,粪便稀薄,黏液血性便。血中白细胞总数与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慢性与晚期血吸虫病,有长期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便血、肝脾大,粪检出血吸虫虫卵或孵出毛蚴,血环抗原或抗体阳性。
肠结核

长期低热盗汗、消度,粪便多呈黄色稀糊状,带黏液而少脓血,腹泻与便秘交替。大多数患者有原发性结核灶存在。
直肠癌、结肠癌

直肠癌患者常有腹泻,每日排便次数多,每次量少,带黏液、血液。左侧结肠癌常有排便习惯改变,粪便变细含血液伴渐进性腹胀。右侧结肠癌有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贫血,排便不畅,粪便糊状伴黏液,隐血试验可阳性,很少有鲜血。晚期扪及腹块。结肠镜检查和钡剂灌肠有助于诊断。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临床表现与肠阿米巴病相似。粪便多次病原体检查阴性,血清阿米巴抗体阴性,病原治疗无效时常需考虑本病,结肠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医药研究数据| 医药资料| SDA药品评审中心| 中医网| 中药处方系统|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240604819103159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