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药药网 / 医药资料 / 西医常见病简介诊断治疗鉴别
感染性心内膜炎
英文名称
infective endocarditis
定义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指由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有别于由于风湿热、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所致的非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但感染可发生在室间隔缺损部位、腱索和心壁内膜。而动静脉瘘、动脉瘘(如动脉导管未闭)或主动脉狭窄处的感染虽属于动脉内膜炎,但临床与病理均类似于感染性心内膜炎。
诊治
总的原则是积极抗感染、加强支持疗法,但在应用抗生素之前必须先做几次血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以期对选用抗生素及剂量提供指导。
抗生素: 应用原则是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在具体应用时,对不同的病原菌感染选用不同的抗生素。抗生素应连用4~8周,用至体温正常,栓塞现象消失,周围血象、血沉恢复正常,血培养阴性。停药8周后需复査血培养。
一般治疗: 包括细心护理,保证患者充足的热量供应,可少量多次输新鲜血或血浆,也可输注丙种球蛋白。
手术治疗: 近年早期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取得了良好效果。手术指征为:
瓣膜功能不全引起的中重度心力衰竭;
抗生素使用1周以上仍高热,赘生物增大;
反复发生栓塞;
真菌感染;
膜穿孔破损。
诊断
病理学指标: 赘生物(包括已形成栓塞的)或心脏感染组织经培养或镜检发现微生物;生物或心脏感染组织经病理检査证实伴活动性心内膜炎。
临床指标
主要指标
血培养阳性:分别2次血培养有相同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常见微生物(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等)。
心内膜受累证据(超声心动图征象):
附着于瓣膜、瓣膜装置、心脏或大血管内膜、人工材料上的赘生物;
腱索断裂、瓣膜穿孔、人工瓣膜或缺损补片有新的部分裂开;
心腔内脓肿。
次要指标
易感染条件:基础心脏疾病、心脏手术、心导管术、经导管介入治疗、中心静脉内置管等。
较长时间的发热≧38℃,伴贫血。
原有的心脏杂音加重,出现新的心脏杂音,或心功能不全。
血管征象:重要动脉栓塞、感染性动脉瘤、瘀斑、脾肿大、颅内出血、结膜出血、Janeway斑。
免疫学征象:肾小球肾炎、Osier结节、Both斑、类风湿因子阳性。
微生物学证据:血培养阳性,但未符合主要标准中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