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病
疾病名称
丝虫病
常见名称
丝虫感染
淋巴丝虫病
英文名称
Filariasis
定义
丝虫病(filariasis)是由丝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寄生虫病。目前已知的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八种:班氏丝虫(Wuchereria bancrofti)、马来丝虫(Brugia malayi)、帝纹丝虫(Brugia timori)寄生于人体的淋巴系统;盘尾丝虫(Onchocerca volvulus)、罗阿丝虫(Loa loa)、链尾丝虫(Mansonella streptocerca)寄生于人体皮下组织;常现丝虫(Mansonella perstans)、奥氏丝虫(Mansonella ozzardi)寄生于人体腔。丝虫流行面广,在我国流行的有班氏丝虫及马来丝虫,临床特征在早期主要为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晚期为淋巴管阻塞及其产生的系列症状。本节重点介绍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

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决议,到2020年要在全球消灭淋巴丝虫病。我国到2006年,已有16个丝虫病流行省、自治区、直辖市达到全部消丝虫标准,彻底阻断了丝虫病的传播,但在原丝虫病流行区,目前仍有约40万慢性丝虫病患者。
诊治

病原治疗

乙胺嗪(diethylcarbamazine):又名海群生(hetrazan),对微丝蚴和成虫均有杀灭作用。为目前治疗丝虫病的首选药物。对马来丝虫病疗效好而迅速。其剂量和疗程取决于丝虫种类、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感染程度。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短程疗法:适用于马来丝虫病患者。成人1.5g,一次顿服,或0.75g,每天二次,连服2天;
中程疗法:常用于班氏丝虫病。每天0.6g,分为2~3次口服,疗程7天;
间歇疗法:成人每次0.5g,每周1次,连服7周,此法阴转率高,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小;
流行区全民食用乙胺嗪药盐:药盐为每公斤食盐加3g乙胺嗪,食用6个月,可取得一定疗效。

乙胺嗪无明显不良反应,主要是在治疗过程中大量微丝蚴或成虫死亡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对严重心、肝、肾疾患,活动性肺结核、急性传染病、妊娠3个月内或8个月以上、月经期妇女应缓用或禁用。
伊维菌素(ivermectin):对微丝蚴与乙胺嗪有相同的效果,但不良反应更轻,成人100~200μg/kg,单剂或连服2天。
3.呋喃嘧酮(furapyrimidone):对班氏丝虫成虫和微丝蚴均有杀灭作用。每日20mg/kg,分2~3次,连服7天。不良反应与乙胺嗪相仿。
对症治疗

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可口服泼尼松、保泰松、阿司匹林,疗程2~3天。有细菌感染者加用抗菌药物。
乳糜尿:卧床休息时加腹带、抬高骨盆部,多饮开水,多食淡菜,限制脂肪及高蛋白饮食。必要时可用1%硝酸银或12.5%碘化钠溶液作肾孟冲洗,或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对乳糜血尿者,可酌情用止血药。
象皮肿:保持患肢皮肤清洁,避免挤压摩擦,可采用辐射热或微波热疗法。下肢严重的象皮肿可施行皮肤移植术,阴囊象皮肿可施行整形术。
诊断

流行病学与临床诊断: 丝虫病时必须结合流行病学史,我国流行地区的患者以农民为最多。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象皮肿为本病的特征。来自流行地区而患有精索炎、睾丸炎、乳糜尿者,大多属于丝虫病。
由于我国援外任务日益增多,近年在一些援外回国人员中发现有患盘尾丝虫病和罗阿丝虫病者,诊断时需予注意。
实验室诊断: 主要寻找外周血中微丝蚴。血内查到微丝蚴,诊断即可确立。
治疗性诊断: 本法目的在于诊断具有可疑的丝虫病症状与体征,而在血液内找不到微丝蚴的患者。给服乙胺嗪后,部分患者在2~14天内即可出现淋巴系统反应及淋巴管结节。这是药物作用于丝虫成虫的证据。必要时可将结节摘出,寻找丝虫。
淋巴管造影: 丝虫病患者常显示扩张的输入淋巴管和狭小的输出淋巴管,淋巴结实质显影有缺损现象。
鉴别
三种淋巴丝虫病鉴别除依据流行区居住史及临床表现外,主要依靠病原形态学和免疫学方法。丝虫病急性期的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应与细菌性淋巴管炎等鉴别。细菌性淋巴管是自下而上向局部淋巴结发展,一般可找到局部病灶,且中毒症状较重,局部疼痛和压痛也较显著,血液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精索炎与附睾炎应与附睾结核区别。结核病史可供参考,附睾结核呈结节状肿大,质硬,轻压痛。必要时可做活组织检查。

腹股沟或股部淋巴结曲张应与疝气鉴别。可根据淋巴管曲张,叩诊无空音,无肠鸣音亢进,大小随体位改变较少,咳嗽时冲动不存在,穿刺时可得淋巴液及在淋巴液内可找到微丝蚴等鉴别。

精索淋巴管曲张与精索静脉曲张不易区分,后者管壁较厚,管形较清楚,必要时可从管内抽液检查,以资鉴别。

乳糜尿虽多见于丝虫病,但应与结核、肿瘤、胸导管受压或损伤等所引起者加以鉴别。

象皮肿亦可见于反复性细菌性淋巴管炎之后,或因局部损伤、肿瘤压迫而使淋巴回流受阻,手术切除淋巴组织后也可引起,此时应结合病史鉴别。此外,尚需与先天性或家族性象皮肿鉴别。在浙江非丝虫病流行区,曾发现一家四代有14人呈现遗传性象皮肿者。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SDA药品评审中心| 化妆品招商网资讯| 卫生部|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240604819103159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医药代理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医药代理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医药代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