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类别
神经系统用药
所属类别
癫痫病合理用药
药品名称
丙戊酰胺
英文名称
Valpramide
中文别名
二丙基乙酰胺
制剂
片剂
成份
Valpromide
药理作用
丙戊酰胺是一种新型药。丙戊酰胺与丙戊酸钠同属二丙基乙酸系的衍生物。两者在体内均以丙戊酸的形式出现,其药理作用相似。其抗癫痫作用的机制为抑制γ-氨基丁酸的降解,从而提高γ-氨基丁酸的浓度。
药动学
本药吸收慢、血药浓度波动范围较小,半衰期平均为15小时。
适应症
抗癫痫, 是一种广谱抗癫痫,首选用于治疗失神发作、肌阵挛发作,也可用于全身强直 - 阵挛性发作。对复杂部分性发作、单纯部分性发作的效果部分性发作的效果不如其他抗癫痫药物,可作为二线药物。静脉制剂可用于治疗癫痫状态及预防脑外伤及大脑手术后的发作。
用法用量
成人常用量为4.0~6.0mg,每日3次,儿童每日每千克体重30mg。
不良反应
1.  中枢神经系统 头晕、头痛、无力、嗜睡、复视、震颤、共济失调、锥体外系反应、神经错乱、昏迷,偶尔兴奋、失眠、惊厥和异常运动。 2. 消化系统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胃肠不适食欲增加或下降。所发生于用药早期,减少剂量或与食物同时服用,可减少症状。肝损害为本药最严重的毒副作用,多见于小儿和 30 岁以下的年轻人,可在服药开始的几个月内出现症状,通常有胃肠道不适、厌食、恶心、呕吐、体重减轻、共济失调和昏睡、继而出现黄疸及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而导致皮下出血。尽管停药,肝中毒及不可逆性致死性肝昏迷的征象仍可发生。血氨过高可见于肝功能衰竭,也可见于肝功能正常者,患者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随之出现共济失调及脑病。用药期间和停药后一段时间内,应每月至少检查一次肝功能,尤其是在服药期间出现乏力、厌食、消化不良和癫痫发作不能控制时,则应及时进行肝功能检查,发现异常应及时停药。急性中毒早期采用血液透析治疗可获完全恢复。 3. 血液系统 可致凝血系统障碍,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障碍、凝血因子异常、出血时间延长、血肿、紫癜及纤维蛋白浓度降低等。 4. 循环系统 偶有心肌劳损、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等,停药后即消失。 5. 致畸 本品有致畸作用。在妊娠期前三个月内,可引起胎儿神经营养缺乏、畸形耳、眼距宽、脑积水、及高胆红素血症、高血糖等。 其他 偶有皮肌炎、肌无力综合征、脱发、内分泌异常、低血糖、急性胰腺炎。 有食欲缺乏、恶心、头晕、头痛、乏力、皮疹等反应,多数在 1 周后自行消失。
相互作用
1.  与苯巴比妥 合用可使苯巴比妥血液浓度增高,半衰期明显延长,易致高氨血症。而苯巴比妥加速丙戊酸的代谢,降低丙戊酸的血浓度。 2. 与扑米酮 合用可升高扑米酮的血浓度。 3. 与乙琥胺 合用可使乙琥胺的血浓度升高。 4. 与地西洋 丙戊酸钠有抑制地西洋代谢的作用,合成可增强地西洋的作用。 5. 与丙磺舒 两药合用能显著提高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丙戊酸浓度,而血中的游离浓度和总浓度均无显著关系。 与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可使游离丙戊酸的血药浓度显著提高半衰期延长,易致丙戊酸蓄积中毒。
注意事项
1.  孕妇、哺乳期妇女、明显肝功能损害者禁用。 2. 儿童应用本品可蓄积在发育的骨骼内,应注意。 3. 用药期间避免饮酒,饮酒可加重镇静作用。 4. 停药应该逐渐减量以防再次发作;取代其他抗惊厥药物时,本品应逐渐增加用量,而被取代药应逐渐减少用量。 5. 外科系手术或其他急症治疗时应考虑可能遇到的时间延长,或中枢神经抑制药作用的增强。 6. 用药前和用药期间应定期作全血细胞(包括血小板)计数,肝肾功能检查。 7. 对诊断的干扰,尿酮试验可出现假阳性,甲状腺功能试验可能受影响。 8.可是乳酸脱氢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并提示无症状性肝脏中毒 。
疗效评价
本品为一广谱、作用强、见效快而毒性较低的新型抗癫痫药,用于各种类型的癫痫。多种类型癫痫均有较好的疗效。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医药研究数据| 医药资料| SDA药品评审中心| 中医网| 中药处方系统|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240604819103159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