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护理
发布日期
2008/6/18 15:03:19
关键字
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
来源
《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第12期
分类
临床护理交流
内容
(本文作者:铜陵市人民医院 赵芙蓉)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心源性休克作为AMI 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约20%,病死率60%~80%,约1/2 发生在发病后24 h 以内,另一半患者于24 h 后出现症状, 延迟出现心源性休克大多是由于梗死面积扩大或再梗死所引起。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0 例AMI 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发病机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 约有20%伴有心源性休克,它起病迅速,常于发病后数小时或1 周内与疼痛同时出现,原因是由于心肌广泛坏死、缺血、缺氧引起心功能不全,使心脏排血量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弱,导致周围血管功能障碍,引起血压下降而发生的。 1.2 临床资料本组20 例患者,男14 例,女6 例,年龄50 岁~71 岁,平均64 岁。心源性休克发生在AMI 后2 h 者13 例,2h~24 h 者4 例,AMI 发病后3 d~7d 出现心源性休克者3例。梗死部位:. 急性前壁6 例,急性广泛前壁加下壁5 例,急性广泛前壁7 例,非Q 波心梗2 例。临床表现特点:20 例患者均表现为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大汗淋漓、末梢湿冷,收缩压 80 mmHg,脉压差≤20 mmHg,尿量 30 ml/h。 2 结果 20 例患者发病后即给以紧急治疗。治疗及护理措施包括卧床休息、吸氧、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镇静止痛、心电监护及血压监测等。14 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好转出院,6 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 3 观察及护理 AMI 并发心源性休克是危重急症之一,发病迅速、病亡率高,医务人员应及早识别,除积极的治疗外、周密的护理措施也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步骤之一。 3.1 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路心源性休克患者因各组织器官血液严重灌注不足,末梢循环发生障碍,适当补充血容量是当务之急,所以我们应迅速为患者开通至少两条以上静脉通道,穿刺时应注意尽量选择粗而直且近心端的静脉,便于抢救及药效的发挥。 3.2 备齐抢救药品和器械AMI 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病情危重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病人入院后我们应尽量将病人安置在抢救室内,备齐一切抢救药品和抢救器械,并告知患者家属患者病情危重性,做好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手续,随时做好抢救准备,同时取得患者家属的理解与配合。 3.3 供氧心源性休克患者各组织器官均处于缺氧状态,我们应立即为病人供氧,氧流量为3 L/min~4L/min,伴有急性肺水肿时应适当提高氧流量,并可在湿化瓶中加入35%~50%的酒精湿化后吸入。供氧期间我们应注意做好供氧装置的消毒隔离工作。 3.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病情的动态观察尤为重要,它可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心率是观察休克变化的简便方法,病情恶化时心率变快,所以心源性休克患者,我们应给以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心律的变化;血压变化是反映血液动学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直接标志着休克的病情变化及预后,我们应准确监测患者血压情况,休克期我们应10 min~30 min 甚至间隔更短的时间测量一次血压,待病情稳定后1 h~2 h 测量血压一次;尿量是观察患者脏器血供的指标之一,我们应准确记录病人的尿量,应为病人行保留导尿,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做好导尿管的护理;除了对患者血压、尿量、心率的观察外,末梢循环和神志的变化也是休克变化的标志,我们还应观察病人的神志、皮肤的色泽及温湿度等方面的变化。 3.5 心理护理心源性休克病人一方面因为疾病的折磨,另一方面因为对环境不熟悉加上身边有很多监测仪器及医护人员抢救时神情凝重,病人会感到极度恐惧、焦虑,甚至会产生濒临死亡的感觉,我们在做好积极的抢救工作之余,心理护理也很重要:我们要温和的对待病人,执行各项操作时动作轻柔,操作熟练,配合抢救时要做到快而不乱、急而不慌,令患者感到放心感到踏实。病人情况允许时可用一些亲切的语言与病人适当交流。病人家属对于病人的心理支持同样重要,所以我们也要做好病人家属的解释、安抚及说服工作,使他们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对病人的治疗及护理,并给予病人极大的心理支持。 3.6 输液期间的观察AMI 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病人均需静脉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用药期间应加强巡视,防止药物外渗引起组织坏死。另外要密切观察病人血压情况,根据病人血压变化随时调节输液速度,并要确保输液速度符合医嘱要求。 3.7 加强基础护理交代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因休息可减轻心脏负担,告知病人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并注意少食多餐,不可进餐过多,以免加重心脏负担。病人卧床期间,还要做好病人的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 4 护理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是最为严重的心血管急症,是AMI 最主要死因,我们应熟练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及时观察到它的前驱症状,尽早给予处理。在整个病程中我们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制定出得力的护理措施并实施到位,以减少病人的死亡率。
提示
本文从互联网转载,如有版权信息,来电告知,立马删除!0575-83556192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SDA药品评审中心| 医加医疗器械| 膏药生产厂家|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02000535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