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本文作者:临沂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庞爱霞)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任何保留膀胱的手术治疗, 2年内复发率达60% ~90% ,故术后均常规进行膀胱内化疗药物或免疫抑制剂灌注治疗。常用的药物有丝裂霉素(MMC) 、吡柔比星( THP) 、卡介苗(BCG)等。我科自2001年开展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 ,为减少复发,术后常规灌注丝裂霉素或吡柔比星,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灌注方法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65例,男45例,女20例,年龄30~75岁,平均59岁,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经病理证实均为膀胱移行性细胞癌,术后1周按治疗方案在我科治疗室行膀胱灌注治疗。 1. 2 灌注方法根据治疗方案将吡柔比星30 mg加入注射用水40 ml,或丝裂霉素30 mg稀释于生理盐水40 ml,混匀溶解后,经尿道注入膀胱, 15 min更换体位(仰卧—左侧卧—右侧卧—俯卧) ,保留2 h后排出。每周1 次,连续4周,每半月1次,连续4次,每月1次,至1年。 1. 3 结果对用吡柔比星或丝裂霉素施行膀胱灌注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2年, 10例术后8~11个月复发,复发率15% ,再次行TURBT及膀胱灌注化疗,复发1例,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改变。通过平时在院咨询和电话联系,多数病人对膀胱肿瘤有很好的认识,并知道如何在生活及治疗中配合医生降低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生活态度乐观。 2 护理体会 2. 1 灌注前的护理①心理护理:由于患者手术治疗后创伤较大,出院后定期化疗,疗程长,对继续治疗缺乏足够的信心,担心肿瘤复发及化疗出现副作用,所以护理人员应和蔼、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膀胱灌注化疗的知识宣教,介绍灌注的目的与方法、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操作过程中需配合和注意的事项,阐明膀胱灌注是预防术后膀胱肿瘤复发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首次灌注的病人,要注意沟通技巧,以增强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赖,使之树立信心,主动配合治疗。②询问病人上次膀胱灌注时间及灌注后的反应,饮食情况。③嘱病人灌注前4 h禁饮水,灌注前排空膀胱内尿液,避免膀胱内尿液稀释药物浓度,降低药物治疗效果。 2. 2 灌注中的护理术后1周开始灌注,根据治疗方案选择药物并使药物充分溶解。病人取仰卧位,按照无菌导尿术的操作规程,轻柔地插进导尿管,避免损伤尿道粘膜,排尽膀胱内残余尿液,经导尿管缓慢注入药物后注入10 ml空气,注入空气不仅能避免药物残留在尿管中,还有利于膀胱壁扩张,使药物与膀胱粘膜充分接触,最后返折尿管末端轻柔拔出。嘱患者卧床,指导和协助病人变换体位,观察病人一般情况,经常询问病人有何不适。 2. 3 灌注后的护理灌注后2h内应控制饮水,待药物排出后应鼓励病人多饮水,饮水量不少于3000 ml,其目的是加速尿液生成以起到内冲洗的作用,保护膀胱粘膜,以免造成化学性膀胱炎、尿道炎。膀胱灌注后常见的副作用分为局部和全身反应。局部反应主要是由于药物刺激膀胱粘膜下层神经所致,表现为尿痛、尿频或血尿,如出现这些症状应鼓励病人多饮水、多排尿,可逐渐减轻症状。全身反应有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但因局部用药吸收较少,故很少出现全身反应。本组患者未见全身毒副作用,只有9例灌药后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和轻微血尿,给多饮水,对症处理, 1周后症状消失。给饮食指导,嘱患者加强营养,多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及易消化的食物,忌油炸、烧烤及亚硝酸盐含量高的食物。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适量活动,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膀胱灌注治疗是膀胱肿瘤术后预防复发的有效治疗手段。吡柔比星及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疗周期较长、费用较贵,而病人的文化素质较低、经济水平较低,对本身疾病认识不足,使得有些患者存在侥幸心理,中断或不按医嘱灌注,所以做好相关的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特别重要。使他们主动配合并坚持连续性治疗,并有效地减少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由于药物副作用所致的身体不适,提高机体对治疗的耐受性,是确保膀胱药物灌注疗效发挥、达到降低术后复发率目的的关键。更为重要的是全面和良好的护理能增强病人治病的信心,并在平时生活中保持乐观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