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药药网 / 医院数字图书馆 / 手足口病护理心得
手足口病护理心得
内容
(本文作者:青海大通红十字医院儿科 孔维霞)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我院为该地区手足口病治疗的定点医院,对此高度重视。现就我科收治的350 例手足口病病人的护理心得总结如下。
我院2009 年5 月~9 月收治的手足口患儿350 例,年龄0~14 周岁,其中:0~2 岁83 人;2~5 岁230 人;5~7 岁28 人;7 岁以上9 人;重症1 人。所有患儿均符合2008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诊断标准。
1 临床资料
多数患儿于手足口臀部可见椭圆形或梭形的水泡,周围有红晕,水泡液体清亮,有的中心凹陷、变黄、干燥、脱屑等。还可见到手指、脚趾等处散布比较坚硬的淡红色丘疹或疱疹,同时在口腔内、牙龈、舌等处见破溃的水疱而形成的灰白色的小点或一层膜,周围有红晕,在膜下可见到点状或气状的糜烂面,并伴有发热。重症者合并肺炎一例。
2 护理措施
2.1 消毒隔离
将患儿及时隔离,设置肠道隔离标志,实施肠道隔离措施。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的病房内,限制患儿及家属出入。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病室整洁卫生。紫外线定时消毒,避免继发感染。加强床边隔离,在护理不同的患儿前后,均要清洗双手。患儿的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一般常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或煮沸消毒,对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呕吐物及粪便用含氯消毒液处理。患儿隔离直到体温正常、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一般需隔离1 周左右。
2.2 饮食护理
饮食要易消化,清淡、质软、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口腔糜烂,在食用过热的食物时可以刺激破溃处引起疼痛,禁食冰冷、辛辣、过咸等刺激性食物,多喝温开水,少食多餐。对于因拒食、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者,要给予补液,并要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及酸碱失衡。
2.3 口腔护理
要保持口腔清洁,每次进食前后,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低龄儿用生理盐水棉棒轻轻擦拭口腔。禁食患儿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2~3 次,以预防细菌继发感染。已有溃疡者可取西瓜霜或冰硼散涂搽口腔患处,以消炎止痛和促进溃疡面愈合,可同时补充维生素C、B1、B2 等。
2.4 皮肤护理
患儿衣着要宽大、柔软,勤更换。床铺平整干燥,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修剪指甲,必要时可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疱疹。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局部皮肤可涂抹1%龙胆紫或炉甘石洗剂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患儿手足有疱疹应注意少接触水,避免交叉感染。
2.5 发热护理
卧床休息,多饮水。若体温超过38.5℃可给予降温处理,如冰敷、温水擦浴或减少衣被。必要时根据医嘱可予口服布洛芬类退热药,出汗后要及时更换衣物。
2.6 心理护理
手足口病的患儿以婴幼儿居多(313 人),该年龄段的患儿由于口腔内溃疡、疱疹疼痛及影响进食后饥饿等原因,多哭闹不安、情绪及不稳定。护士应根据患儿的性格及年龄特点,做好心理护理,多陪伴患儿,讲故事、做游戏,要用温和的态度,爱护体贴患儿,取得患儿的信任,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哭闹,争取配合治疗并保证休息与睡眠,早日康复。
3 结果与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年龄<5岁),可引起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儿还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以出疹、发热为特征,潜伏期一般3~7 天。护理上主要在于消毒隔离、积极防治并发症、防止疱疹溃破感染等。本组350 例患儿均治愈出院,这说明手足口病是可防可治的,积极有效到位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保证。护理在手足口病的治疗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不仅影响疾病的转归,还能切断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并易于集中管理控制手足口病的爆发流行,保护易感人群。
提示
本文从互联网转载,如有版权信息,来电告知,立马删除!0575-8355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