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本文作者: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 王丽) 经鼻空肠途径输注营养液是肠内营养(EN) 的方法之一,可通过肠道吸收人体各种必需的营养素。鼻空肠置管营养支持的方法,改善了病人的营养状态,减少了误吸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EN 并发症包括:腹泻、误吸、堵管、脱管等,本科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堵管、脱管情况,脱管、堵管既可以引起误吸又可造病人的病情反复,现就其堵管、脱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2004 年3 月—2008 年7 月,我科进行鼻空肠营养74 例病人,男48 例,女26 例;年龄17 岁~83 岁;病种有重症胰腺炎病人68 例,食管癌病人2 例,胃癌术后病人3 例,肠功能紊乱1 例;发生堵管8 例,脱管9 例。
2 原因分析
2. 1 护士责任心不强
输注营养液时没有及时巡视病房,观察不仔细,固定胶布松脱后来及时更换,交接班不到位,而导致堵塞管道、脱管。
2. 2 缺少临床经验
护士对新开展的鼻空肠管的护理方法不够明确,病区没有及时组织学习导致部分护士在向空肠管注入药物、食物前后没有冲管,致使药物、食物和营养液附壁,逐渐囤积后堵管。还有部分护士固定导管方法不正确,使用胶带不合适,致使脱管。
2. 3 健康教育不到位
护士没有及时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应用鼻空肠管的注意事项,致使管道遭到病人和家属的牵拉、折叠,医护人员没有向病人和家属讲解应当向空肠管注入什么样的营养液、食物及使用前后需要冲管等注意事项,从而造成了堵管、脱管,甚至有病人不配合而自行拔管。
2. 4 鼻空肠管位置未确认
医生置管后未及时行X 线或泛影葡胺造影检查,加上部分病人术后胃肠道构形改变,护士未注意空肠管外露部分长度及腔内管道续行。
3 护理对策
3. 1 管道选择
选择长度为130 cm~140 cm ,含有导丝,软硬适度的福尔凯空肠管,可方便营养管头端到达空肠上段。
3. 2 营养液的选择
鼻空肠内不同于经胃的营养,对营养液的配方、浓度、渗透压及污染情况要求相对较高。由于空肠内无胃酸的杀菌作用,因而对营养液的细菌污染要特别注意,要求按静脉输注标准操作,尽量避免污染。如自行配制营养液,每次仅配制当日量,4 ℃保存。输注时饮食的温度应接近体温,配好的饮食在容器中悬挂的时间不应超过8 h ,新鲜饮食不应与已用过饮食混合。配制时间过久食物可能变质凝固,也可导致堵管,并注意防止霉变、腐败的食物引起细菌或真菌性肠炎。
3. 3 输注方式
临床实践表明,连续输注营养液吸收效果较间歇性输注好,病人胃肠道不良反应少,营养支持效果好。插管后应立即注入生理盐水50 mL ,以冲洗插管时分泌的胃液及胆汁等黏液。第1 次泵注营养液前,应缓慢泵入5 %葡萄糖生理盐水500 mL ,以检查管道是否通畅,并使肠道有个适应过程。先以60 mL/ h 速度输入,如果耐受良好,可以逐渐增加速度,直至120 mL 为止。开始输注时速度较慢,更易发生堵管,应加强观察,在情况允许时,尽量使用输液泵输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输注完毕后应使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管道。一旦发生灌注不畅,考虑堵管的可能,可使用20 mL 注射器反复冲洗、抽吸,或将胰酶溶于温水后注入。
3. 4 妥善固定
使用黏度高、透气性好、3M 公司生产的胃管贴,贴在鼻翼两侧并将管道牢牢固定好,导管尾端,固定在耳上、头侧,避免压迫管道。4 h 检查营养管的位置1 次,测量外露部分的长度,做好记录,做到班班交接。固定管道的胶布如出现潮湿、污染、脱落等及时更换。
3. 5 做好健康教育与沟通
做好病人和家属的健康教育,讲解插好鼻空肠管后,不要牵拉折叠管道,下床活动时要告知护理人员,将管道完全固定好后再下床,晚上睡觉时,避免压迫牵拉管道。病人自己不能随便向管道内灌注其他物质。医护人员做好沟通:护士主动向医生了解病人的治疗方案,并参与置管过程,了解病人的动向,以便病人回到病房后,及时固定管道。
3. 6 自我学习
护士每次碰到新的诊疗技术首先进行自我学习,通过学习增长相关知识和经验。护士长作为学科带头人,应带领大家进行系统的学习,制订出护理常规,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严格按照护理常规进行工作,不懂的地方可以向医生请教和讨论,不能盲目进行操作。
3. 7 心理护理
该类病人由于病情重,病程长,无论在精神上或经济方面负担都很重,需加强心理护理。为避免病人不愿继续治疗或出现并发症后出现厌烦心理,在实施EN 时应先告知病人营养支持的重要性,解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出现并发症要及时发现和处理,使病人积极配合,顺利完成治疗。
4 讨论
肠内营养是重症胰腺炎、胃癌、食管癌、胃肠功能紊乱等重症病人营养支持的重要手段,其因更加符合人体的生理特性,并发症少,既提高了病人的营养状况,又减少了误吸等的发生,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降低了住院费用,因而越来越受到重视,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护士不能因为责任心不强、知识经验不够等而增加病人的痛苦,应该加强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制订完善的护理常规,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