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本文作者:广东省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陈松玲等)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DM)的主要药物,患者常需终生用药,以维持其正常的机体代谢及生理功能。目前胰岛素的使用方法有多种,但若使用不当,则直接影响疗效。本文从护理的角度,对胰岛素的使用器具、应用方法等护理进展作一综述。 1 注射器具 1. 1 一次性胰岛素注射器 传统的胰岛素皮下注射使用1 ml注射器(也称结核菌素试验用注射器) 。近年来国际上有专用于胰岛素皮下注射的塑料一次性注射器,其主要特点是: (1)针尖刻度直接为胰岛素单位,如用对应浓度的胰岛素制剂时,可直接按针管刻度单位抽取药液,从而免去计算。(2)针尖与针管直接连接,无死腔,也不会漏液,故剂量准确没有浪费。(3)针尖经电子磨光,成30°角,很尖锐,且涂有特殊润滑剂,注射时减少痛苦。 1. 2 胰岛素注射笔 胰岛素笔的特点是体积小、操作简便、注射剂量准确、携带方便。需要注意的是应教育患者使用前将药液容器倾倒混匀,以免胰岛素凝块进入体内致低血糖,而笔芯内的胰岛素含量有时降低。 1. 3 胰岛素泵 胰岛素泵为电脑控制的高科技产品,其主要目的是模仿胰岛素生理释放,使患者的血糖类似正常人一样波动,其结构有两种形式:开环式和闭环式,多用前者。闭环式因包括血糖感受器、电子计算机用注射泵等,其体积较大,只适于床边使用;开环式胰岛素泵由人工电控和胰岛素自动输注泵组成,体积小,重约100 g,便于携带,其缺点是易致低血糖、局部感染,可防止因泵的失灵、针头或导管的脱落及胰岛素输入突然中止导致酸中毒或胰岛素输注过多而致低血糖等。 2 皮下注射部位选择 长期以来多选用上臂、腹壁、股部、臀部皮下行胰岛素注射。不同的注射部位,胰岛素的吸收效果也不同,发挥作用也不一致。蔡玉玲等对上腹、上腹壁、大腿三个部位皮下注射胰岛素的吸收速度进行了研究,认为腿部运动可增加腿部对胰岛素的吸收,而不影响上臂对胰岛素的吸收。肢体处于运动状态时比休息状态时吸收更快。休息时血浆胰岛素在l h后才达到高峰,而运动状态时,血浆胰岛素在40~50min内达到高峰,因此当患者刚刚运动后或准备进行活动之前,应避免在将要活动的肢体上进行注射。研究表明,在腹壁注射胰岛素吸收最快, 8 min达50% ,其次是上臂为14 min,臀部为14 min。 因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易致局部肿胀、硬结形成,影响胰岛素的吸收,部分患者由于局部缺血严重,便皮下纤维组织变性、增生、皮下脂肪萎缩;个别患者对触摸不敏感,甚至出现坏死及功能障碍。有主张按左臂- 右臂- 左股外侧- 右股外侧- 左臀- 右臀- 腹部- 左臂循环往复,每个部位选15个注射点,每日3次注射,每个部位注射5d, 5 d后更换部位。 美国糖尿病协会提倡在一个解剖区域系统地轮流注射胰岛素,以防局部脂肪肥厚或萎缩,而不提倡轮换注射解剖部位,尤其对病情尚未稳定者,可选用腹壁一个部位不同点注射。其优点: (1)腹壁对胰岛素吸收速度均衡,可防止血糖浓度波动过大。(2)可减少运动对胰岛素吸收速度的影响。(3)腹部注射可选面积大,患者自行注射方便,可在腹壁行多点皮下注射。具体方法为:以脐部为中心,从最小半径4 cm开始作圆,在圆周线上每隔3 cm为一注射点,一圈注射结束后再以一定的距离向外延伸,直至最大半径后再回到最小半径开始下一轮注射。 3 给药途径 3. 1 鼻腔给药 即在患者就餐刚开始时从鼻腔喷雾吸入胰岛素,以弥补刚进餐时胰岛素分泌的不足,每次将15 U胰岛素放入1%甘氨胆酸钠溶液中。李小玲等对胰岛素经鼻与皮下注射两种给药途径进行了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给药方法对患者的作用无显著差异。鼻黏膜血管丰富,对药物吸收快,用药后30~60 min很快降低或控制血糖水平,有效浓度及作用时间可达3 h以上。 3. 2 静脉给药 DM患者外科术后行完全胃肠外营养( TPN) ,临床多用胰岛素混入TPN袋中持续静脉滴入,因其有电荷吸附作用而影响疗效,且不利于患者血糖随着胰岛素生理需要量的变化等因素进行调整。周峙等人对胰岛素的皮下、静脉输注及微量泵输注3种方法进行了对照研究,认为胰岛素的用量与葡萄糖之比为1: 4~6,且用小剂量胰岛素经微量泵持续静脉给药,便于调节,用药后0. 5~1 h即能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素在l h后才达到高峰,而运动状态时,血浆胰岛素在40~50min内达到高峰,因此当患者刚刚运动后或准备进行活动之前,应避免在将要活动的肢体上进行注射。研究表明,在腹壁注射胰岛素吸收最快, 8 min达50% ,其次是上臂为14 min,臀部为14 min。 因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易致局部肿胀、硬结形成,影响胰岛素的吸收,部分患者由于局部缺血严重,便皮下纤维组织变性、增生、皮下脂肪萎缩;个别患者对触摸不敏感,甚至出现坏死及功能障碍。有主张按左臂- 右臂- 左股外侧- 右股外侧- 左臀- 右臀- 腹部- 左臂循环往复,每个部位选15个注射点,每日3次注射,每个部位注射5d, 5 d后更换部位。 美国糖尿病协会提倡在一个解剖区域系统地轮流注射胰岛素,以防局部脂肪肥厚或萎缩,而不提倡轮换注射解剖部位,尤其对病情尚未稳定者,可选用腹壁一个部位不同点注射。其优点: (1)腹壁对胰岛素吸收速度均衡,可防止血糖浓度波动过大。(2)可减少运动对胰岛素吸收速度的影响。(3)腹部注射可选面积大,患者自行注射方便,可在腹壁行多点皮下注射。具体方法为:以脐部为中心,从最小半径4 cm开始作圆,在圆周线上每隔3 cm为一注射点,一圈注射结束后再以一定的距离向外延伸,直至最大半径后再回到最小半径开始下一轮注射。 3 给药途径 3. 1 鼻腔给药 即在患者就餐刚开始时从鼻腔喷雾吸入胰岛素,以弥补刚进餐时胰岛素分泌的不足,每次将15 U胰岛素放入1%甘氨胆酸钠溶液中。李小玲等对胰岛素经鼻与皮下注射两种给药途径进行了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给药方法对患者的作用无显著差异。鼻黏膜血管丰富,对药物吸收快,用药后30~60 min很快降低或控制血糖水平,有效浓度及作用时间可达3 h以上。 3. 2 静脉给药 DM患者外科术后行完全胃肠外营养( TPN) ,临床多用胰岛素混入TPN袋中持续静脉滴入,因其有电荷吸附作用而影响疗效,且不利于患者血糖随着胰岛素生理需要量的变化等因素进行调整。周峙等人对胰岛素的皮下、静脉输注及微量泵输注3种方法进行了对照研究,认为胰岛素的用量与葡萄糖之比为1: 4~6,且用小剂量胰岛素经微量泵持续静脉给药,便于调节,用药后0. 5~1 h即能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