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药药网 / 医院数字图书馆 / 静脉留置患者拔针后针眼处置新方法的观察
静脉留置患者拔针后针眼处置新方法的观察
来源
《健康大视野(临床医学杂志)》2007年第2期
内容
(本文作者:福建省老年医院 江发英等) 静脉置管具有保护血管,长时间输液不受肢体活动限制、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节省操作时间、方便随时静脉给药利于紧急抢救等优点,广泛运用于临床。但临床上护士对静脉置管留置期间的护理较重视。而对拔针后的针眼处置及观察常常被忽视。以至临床上患者因静脉置管拔针后感针眼不适或周围皮肤出现红肿热痛时有发生,甚至引起静脉炎。为探讨更适合于静脉留置患者拔针后针眼处置新方法,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的静脉损伤。笔者对患者分别用传统方法和新方法进行护理。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4 年10 月至2007 年1 月,在ICU 部分住院病人静脉留置例数175 例。按规范操作规程:用2%碘酊和75%酒精消毒穿刺部位6 × 6cm*2,穿刺成功后接肝素帽用3M 透明敷贴固定,连接输液管,按院感办要求用无菌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及肝素帽。封管:输液完毕后,0.1%肝素钠稀释液2~5ml 注入肝素帽内。注入时边退边注,让肝素钠稀释液充满导管及肝素帽或用0.9%生理盐水5~10ml 封管,每天2 次,方法同上。完毕后继续用无菌纱布覆盖留置针部位。平均留置针留置时间3 天,最长不超过5 天,最短2 天。采用随机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采用新方法处置按压针眼为实验组(115例),传统方法为对照组(60 例)。 1.2 新方法 拔管病人针眼用2%碘酊消毒,75%酒精脱碘后拔除留置套管。并用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10 分钟放开,按压过程注意时间、压力、面积。之后用棉签蘸取少量2%碘酊以针眼为中心向外涂搽局部皮肤一天两次。 1.3 传统方法 用棉签直接沿血管方向按压不出血。按压过程同样注意时间、压力、面积,10 分钟放开。 1.4 观察方法 两组均48 小时后观察结果。观察有无红肿、触痛及静脉炎发生。 1.5 评价标准
与拔针48 小时后对比针眼处皮肤。有红肿、触痛反应及静脉炎为无效,无红肿、触痛反应及静脉炎为有效。 2 结果 2.1 两种针眼处置方法结果见表1
表1 可见,实验组有红肿1 例、触痛反应2 例、无静脉炎发生。实验组经统计学分析, χ*2 值=87.25,具有统计意义(P 0.03),2 种方法有显著差别,证明实验组方法优于对照组方法。 2.2.对115 例:静脉留置患者采用实验组方法后,所得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病人满意度很高。绝大多数病人能接受实验组。满意度达到97%,无不满意者,可见有推广价值。 3 讨论 3.1 实验组通过观察及局部皮肤的处置。一方面加强护士责任心,另一方面也增进了和患者的多沟通,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3.2 2%碘酊的局部应用,结果表明2%碘酊药液是理想的皮肤消毒剂,其作用机制是使菌体蛋白变性死亡,对细菌、真菌、病毒均有杀灭作用。所以,它具有广谱的杀菌作用,且有一定收敛效果,作用持久,气味小,对皮肤刺激性小。一天2次应用2%碘酊,使用安全。 3.3 拔管后针眼处触痛是普遍现象,这是由于穿刺时局部损伤及留置套管长时间留置机体的排异反应。碘的局部应用能减少体表细菌数量,促进局部皮肤修复,缓解局部疼痛反应,从而最大限度减轻患者静脉损伤,提高护理质量,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减少了医疗纠纷。 3.4 本文仅对肉眼可见的并发症进行观察,局部反应的另一方面与输液药物的性质、浓度、滴速等因素有关,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3.5 个别对碘过敏者不宜使用。
提示
本文从互联网转载,如有版权信息,来电告知,立马删除!0575-8355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