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本文作者: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 何亚会等) 唇裂术后患儿月龄较小,使用传统伤口护理方法(TM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时,往往伴随着患儿的大声哭喊,哭喊会导致伤口张力过大,护理人员情绪紧张,患儿家属焦虑情绪增加等不良反应。我科自2002年10月以来,采用唇舌点触(PM)护理方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68例唇裂患儿中男96例,女72例,最大年龄14个月,最小年龄3个月,平均年龄4.2个月。随机将168例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4人。所有患儿均在全麻下常规行唇裂修补术,术后第一天从ICU搬回病房后第一次伤口护理资料作为可用护理资料。伤口护理在进食后1h由专人执行,资料专人收集。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使用传统伤口护理方法(简称TM护理方法) 。实验组利用患儿口欲期的心理特点,采用唇舌点触的方法(简称PM护理方法) 2.1 TM护理方法 将患儿平卧在床上,颈项处垫一软枕,患儿家长固定患儿头部和肢体,护士进行伤口擦洗。具体操作方法:(1)生理盐水湿润伤口;(2)3%双氧水点触擦洗伤口,在有血痂的部位停留片刻,使药物充分作用;(3)4%硼酸酒精点触擦洗伤口;(4)重复上述程序,直至干净为止。 2.2 PM护理方法 将患儿随意抱在家长怀中,护士与患儿进行目光交流、声音交流。不固定患儿头部和四肢,家长用有声玩具逗引患儿,护士进行伤口擦洗。具体操作方法:(1)生理盐水棉签或糖水棉签点触患儿口唇,同时用目光、微笑、声音同患儿交流;(2)利用与TM法相同的程序点触擦洗伤口,直至干净为止。在操作中,观察和照顾患儿情绪,擦洗动作和方向随患儿位置改变及时调整;(3)每个程序结束后均重复方法1。 3 结果(表1 ,2) 4 讨论 4.1 PM 护理方法满足了患儿的心理需求 对唇裂术后患儿实施伤口护理时应考虑到患儿的心理需求。按照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婴儿期是信任感发展,健全人格最初而且最重要的时期,人生第一年的发展任务是与照顾者建立起信任感,学习爱与被爱。信任感发展的结果是乐观,对环境和将来有信心。唇裂婴儿在住院期间会接受很多的检查和治疗,在护理唇裂术后患儿时,应及时满足患儿的各种需求,为患儿提供安全感和抚爱,使住院期间患儿心理健康发展。PM护理方法正是注重患儿的心理需求,利用随意自由的体位,不加限制的肢体,亲切自然的目光、声音、情感交流,以及满足口欲期的心理的口唇味觉点触护理方法。通过资料分析,在患儿是否哭闹以及提高服务满意度方面较之传统的TM护理方法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4.2 口唇点触法的理论依据 用传统的TM护理方法对唇裂术后婴幼儿进行伤口护理,患儿常伴随着哭闹挣扎等不良情绪。而护理时根据婴幼儿口欲期的心理特点,利用PM护理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患儿的不良情绪。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1岁以前处于性心理发展的口欲期,此期原欲集中在口唇部,婴儿的吸吮和进食欲望若能得到满足,可带来舒适和安全感。实施唇裂手术的患儿主要集中在1岁以内的婴儿,PM护理方法利用初期的口唇点触法,可以使患儿产生类似哺喂吸吮和游戏的感觉,从而使后来的点触伤口擦洗让患儿易于接受。同时,配合游戏和交流,间断的口唇点触诱导,能使患儿在愉快的感受中完成治疗。由此可见,PM护理方法更能体现新型护理模式下的人性化护理特点。 4.3 8个月以上的患儿更易哭闹 在护理中发现,PM护理方法应用于6个月以下的患儿,患儿表现安静。但对于稍大些的患儿,尤其是8个月以上的孩子,护理时更容易哭闹些,这可能与婴幼儿的依恋情绪有关,婴儿在6个月后能辨认陌生人时明显地表现出对母亲的依恋以及分离性焦虑情绪,婴儿与亲人间的这种依恋感情是小儿社会性发展的最早表现。9~12个月时依恋情绪达到高峰。这提示我们在护理大月龄患儿时,更需要注重与患儿建立亲密关系。另外,是否可以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儿家长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通过评估确任家长具有完成伤口护理的全过程能力,这也符合有关护理理论,但其操作尚需进一步探讨。此外,孩子的进食状态对PM护理方法效果的影响也需进一步研究。 表格请入期刊全文库检索此篇文献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