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的思考
发布日期
2010/3/31 10:07:53
关键字
社区护士继续教育
来源
《卫生职业教育》2009年第23期
分类
护理继续教育
内容
(本文作者:首都医科大学校医院 侯婕) 为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向更广泛人群预防保健工作重点的转移,大力普及开展社区医疗卫生事业,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需要护士更深入地与其他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者合作,在社区(单位、家庭、居民小区、公共场所、学校)开展治疗、护理、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咨询、健康知识传播等更加广泛的医疗服务活动。随着卫生保健体系的日益扩大,社区护士被赋予新的职责、角色,因此,护理教育必须扩展其职能和培养方向,协助卫生主管部门不断完善护理终身教育,培养能够在以社区为基础的卫生体系中发挥作用,具备在跨学科的卫生保健队伍中进行合作和协作以提供卫生保健的能力,具备解决矛盾并在个体和整体的水平上影响卫生保健的能力的社区护理工作者。 1 社区护士岗位要求 面对社区工作性质,社区护士除具备职业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外,更应有扎实的医学基础、丰富的护理工作经验、独立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以发挥现阶段赋予社区护士多元化的角色功能。 (1)一线服务者。在社区从事一线护理活动必须具备各种护理理论知识及熟练的护理技能、正确的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传染病防控知识,以满足当前社区卫生需求,为社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2)组织管理者。参与医疗卫生保健制度的改革、开展社区保健、慢性身心疾病患者的管理、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诊服务、社区临终服务、社区康复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等,这些都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需要社区护士有综合分析、决策、制定目标并实施的组织管理能力。(3)健康教育者。社区健康教育是预防疾病,保持、促进和恢复健康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播,社区护士要具备教育他人、开展教育活动的能力。(4)问题咨询者。社区护士的专业知识无需精深,但要宽、广,要能为社区服务人群解答各类健康问题,能满足社区人群心理卫生方面健康知识的需求,并进行科学、合理指导。(5)关系协调者。为维护自身及社区服务人群的合法权益,社区护士需要具备很强的判断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在不同场景下独立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要与社区管理者、服务人群的社会支持系统、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密切合作,使护理工作有序进行。(6)护理研究者。社区护士必须有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著书立说积累、传播各种信息、分享知识和科研成果的能力。 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要扮演好以上各种角色,完成所从事的各种社区护理活动,必须加强对角色的正面认同,具备较全面的社区护理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操作技能,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社区护理服务水平和公众对社区护士的认可度。 2 目前社区护士存在的问题 2.1 知识储备不足 部分社区护士虽有大专或以上学历,但因毕业时间较长,观念滞后或知识衔接不紧密,存在认知偏差,缺乏角色认同感。 2.2 转岗适应能力低 社区护士大都经转岗而来,虽然大多已经过转岗培训或社区护士培训,并有很多已通过考试取得社区护士执业资格,但是在社区实际工作中仍缺乏相关人文理论知识和社区实践经验,较难胜任多项护理工作。这一现状成为社区医疗站(中心)的主要问题。 3 继续教育对社区护士的作用 10年来我国护理教育发展迅速,师资水平大幅提高,体现出学校护理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但护理教育的层次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在深度、广度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等级区别,还达不到数量化、标准化要求。传统的一次性护理教育已不能满足技术创新和知识更新的需要。在职护士急需有计划的、连续的、针对性强的护理继续教育岗位培训。护士职业生涯中继续教育、全程教育成为培养护士个人工作能力,促进个人成长和提高业务水平的基本途径。因此,为有效使用现有社区护理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社区护士继续教育亟待护理教育者给予高度重视,急需给予倾斜性支持。护理院校及成功社区应尽快提高和加强与各级继续教育机构的合作,通过继续护理教育加速社区护士的培养,改善社区现有护理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其岗位胜任能力,促进社区医疗服务六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可持续运行和发展。 4 社区护士继续教育现状 从以往的社区继续护理教育安排来看,一是培训内容虽然有社区护士必须强化的知识点,但课程重复内容较多,提高社区护士实际工作能力的授课方式及内容较少,教师普遍缺乏社区护理实际经验,社区护理规范的实习基地不足,护理继续教育在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目标的达成上缺乏实效。二是授课地点设置不合理,造成人力和时间的浪费。社区护理继续教育从教到学有走形式的现象,导致社区护理人员岗位能力、转岗后适应能力提高慢,多数社区护理工作仍然没有摆脱基层医院护理工作模式,制约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高质量的开展。 目前各院校社区护理教育紧跟形势发展需要,但是与之配套的社区护理实习开展状况不容乐观。近2年,实习社区护士资格考试培训要求受训护士必须参加社区实习,但实习不能切实提高护士的社区工作能力。原因有二:一是实习基地数量、质量问题,二是实习带教师资问题。 5 社区护士培训管理、模式探讨 5.1 培训管理 周艳等研究证明:社区护士培养培训是普及社区护理理念、传播社区护理知识的有效途径,培训加速了社区护士的角色认同。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社区护士需求量仍很大,需要接受社区护士培训、任职资格考试的在职护士不断增加,如何进一步加强社区护士培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以及社区护士培训质量监控,提高培训质量,是继续护理教育与卫生管理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工作。胡天佐等对社区护士岗位培训提出“制定相应制度,加强过程管理;精心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质量;严格考勤制度,确保学习质量;落实考核制度,确保培训质量”的经验值得借鉴。吴兰笛等提出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不同于医学院校学历教育和在职护士专业培训的特殊性,为进一步完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体系框架提供了依据。 5.2 培训模式 社区护士继续教育培训应该结合地域、地区需要及人员情况制定培养目标,根据所要达到的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根据培训计划删除无关或重复内容,理顺内容的衔接顺序。 5.2.1 多渠道开展社区护士培训 (1)大城市人员密集,工作与居住分散,各区之间应紧密合作进行社区护士培养工作,不强制学员划区参加培训,采用更加合理的人性化管理,加强区域间教学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给学员提供选择性学习的机会,既能方便学员就近学习减少因路途奔波造成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又能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2)区级继续医学教育部门应加强与社区、护理医学院校的对口衔接,结合社区护理人员特点及需求,合理制定区级社区护理培训项目。对有条件的社区或基层医疗单位进行教学骨干培训,由单位具备教学能力的人员负责继续教育自培内容的落实,采取本单位社区护士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授课形式可灵活多样,自授或聘请外援讲授。培训人员分流后,学员人数少,教学互动、培训目标易于达成。教学管理机构负责培训质量监控工作,对经评估培训项目达标的自主培训单位给予灵活政策支持,认可自培继续教育学分,使社区护士培训更加切合实际。 5.2.2 以点带面的社区护士培养 在整体培训体系中,对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骨干护士(主要是对已经取得全科资格的护士)选拔性地进行有计划脱产或半脱产连续性的社区护理专业理论和技术提高培训,骨干护士回到所在社区可以将本社区作为实习基地,随时选择培训项目,即时组织多种形式的主题训练,以点带面、以少带多,快速提高社区护士整体工作能力。 5.2.3 理论与实践比例调整 继续教育年度课程培训计划必须体现较强的实效性。专题讲座、短期培训、师资培训等大部分为理论授课,基本没有安排实践培训。因此,在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前提下,增加实习比例是保证社区护士快速进入角色的重要环节。 5.2.4 实习基地、师资建设 社区医疗服务管理机构应加速规划社区护士实习基地建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现有人员队伍建设,在提高自身社区服务水平的同时,对有潜力并能担负起教学任务及实习计划落实的社区给予重点扶植与开发,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这不仅有利于社区护士岗位胜任能力的培训,也有利于对在校护生社区护理实习计划的落实。对已获得社区医疗服务资格的一级医院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培养这些单位的骨干,并将这些骨干定期派到成熟的、有带教能力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或医学院校进修、实习,以提高社区医疗单位实践教学及带教水平。 5.3 培训效果评价 5.3.1 教学目标 根据培养对象确定社区带教目标,制订实习带教计划及实习学员学习计划,落实实习带教计划;评估实习带教目标的达成。使经过社区岗位培训的护士能独立完成家庭访视;能组织及讲授一堂健康教育课;能正确判断并使用急救技术对危重症患者施救(急性心梗、脑卒中、外伤、一氧化碳中毒等院前急救);能进行家庭资料收集并作出评估(信息整理、目标拟定、措施实施、结果评价);能根据流行病学资料采取标准预防方法对社区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传染病进行管理。 5.3.2 考试考核内容 采用理论考试(各省市统一命题考试)与能力考核(社区场景模拟技能考试、社区入户实地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定社区护士岗位资格。 综上所述,护理继续教育应采取对社区护士工作有实用价值且更为合理的培训方法,有效进行社区护士岗位角色能力培训,使护理继续教育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完善和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提示
本文从互联网转载,如有版权信息,来电告知,立马删除!0575-83556192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医药研究数据| 医药资料| SDA药品评审中心| 中医网| 中药处方系统|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240604819103159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