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药药网 / 医院数字图书馆 / 临床医生继续医学教育新模式的实践
临床医生继续医学教育新模式的实践
内容
(本文作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王向波等) 继续医学教育或继续专业发展(CME/CPD)是在医学院校毕业以后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都要坚持的。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如临床影像技术,实验室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飞速发展,给临床医生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利用这些技术?如何提高临床技能和拓展分析思路,正确应用辅助检查为临床诊断服务?目前有些博士毕业后做临床医生,外语能力和实验室能力较强,但临床能力和思维能力却较弱;有些基层医院的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的专科基础不齐,对一些较复杂的病例分析较困难等等。如何提高这些临床医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临床医生继续教育工作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下面就我们北京神经内科会诊中心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项目“疑难神经系统疾病诊治高级临床医师培训班”的做法和成效介绍如下。 1 做法 利用会诊中心平台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分别举办了共3期“疑难神经系统疾病诊治高级培训班”。教授选择:北京神经内科会诊中心的20 余位国内一流神经内科著名的资深教授,在神经内科的各个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临床水平。培训对象:面向全国神经内科临床医生招收学员,具有一定临床基础中级职称以上的神经内科医师。学员每期限制在25人。培训形式:授课、旁听4位专家会诊讨论、考试等。培训时间:共5天时间,周二、四、五各半天为会诊旁听,其余时间为专家授课。总学时40 学时。理论讲授30学时,临床实践10学时,学分12分。培训内容:会诊中心万例疑难病例精选报告,线粒体相关疾病、运动神经元病新进展、痴呆的研究进展、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进展、肌电图的临床应用与相关疾病,神经影像学的诊断与鉴别等。 2 效果 3期共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61名神经内科临床医师,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主任、副主任医师),占93.3%,研究生学历占33.3%。外阜医院医生占7 7 . 2 % , 本市2 2 . 8 % 。考试合格率100%。采取授课、会诊旁听和答疑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学员们普遍反映授课的形式灵活,可以现场讨论临床疑难问题,学习效果好;讲课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临床实用性强,每年的内容不同,我们可以很快补充新的知识和临床新的进展。每期培训结束后满意度调查收获很大率达100%(级别为收获很大,较大,不大,不满意)。 3 体会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全球标准按9个领域和38个亚领域来构建。参考WFME领域的标准,为了提高神经内科临床医生的诊治水平,加强临床医生的继续教育工作,我们利用北京神经内科会诊中心平台为全国培养神经科临床型的高级人才、强化神经科临床与基础结合,经卫生部批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为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会诊中心于2006年以来成功举办了3期继续教育项目为“疑难神经系统疾病诊治高级培训班”。 3.1 本项目利用了会诊中心医疗资源的优势 会诊中心有国家级的神经科教授的资源,汇聚了来自宣武医院、北京医院,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北大医院,天坛医院等10家在京的三甲医院的20余位神经内科著名专家。他们是国内一流的神经内科资深教授,在神经内科的各个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临床水平。 自1994年北京神经内科会诊中心在宣武医院创建以来,会诊了1万例疑难病例,借着宣武医院神经病学强大的临床基础,总结了大量的临床资料;近4年来在《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创办了疑难病例讨论专栏,对少见的疑难病例从临床、神经影像、神经电生理、神经病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有责任使这些知识财富与临床医生们共享,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3.2 创新临床继续医学教育模式 3.2.1 转变继续医学教育模式。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应逐步向“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自我充实”的模式转化,转变单纯“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与以往的进修学习不同,目前的临床医生进修学习需要1年的临床学习,但是外地以及本市很多医生临床工作非常忙,平均3~4天值班一次,人员缺少,工作安排很紧,很难脱产一年。考虑到此种情况,我们设定短期模式培训时间为一周。 3.2.2 理论与实践结合。与以往讲大课不同,以往继续教育办班常常半天~1天,培训人数在100多人。只理论讲课, 无临床实践。为此我们补充这种模式的不足,既有进展性的理论讲课,也有临床实践,还有讨论互动。 3.2.3 注重临床技能的提升。这是本项目的特色。它要求学员参加会诊中心4位专家的会诊旁听(共3次,半天/次),每次会诊5-6名疑难病例,从中听取每位专家的不同分析思路,学习每位专家的经验特长;特别是每位专家的查体和对体征分析的意义,对临床技能的提高是非常之大。另外,学员对不懂的临床问题在适当时机向专家随时请教和讨论。 3.2.4 培训对象与以往不同。如进修学习主要是低中级临床医师,讲理论大课面对是各级医生。而本项目的对象主要是已经进修过的中高级临床医师,有一定的临床基础,省地县级医院副主任医师级别以上的医生;或硕博士毕业的临床医生。这些医生特点:一是有一定的临床基础,都曾经到大医院专科进修过一年, 临床工作经历10 年左右; 二是有传帮带下级医师的职责;三是工作中的骨干,工作繁忙,很难有长时间出来学习进修。四是这些医生大多在当地是看疑难病人的主力,急需提高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一些博士毕业的临床医生不同于本科毕业的住院医师,他们理论基础较好,外语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强,但做课题脱离临床实践时间较长,故其临床基础较差,急需提高临床技能和分析思路。这两类医生多是科室的高级骨干医师,担负较重要的工作,对他们的临床继续教育目前还是空白。对此本项目高级培训班探讨对这类医生的继续教育模式。 3.2.5 控制培训人数,保证培训效果。以往培训班常常是招收学员越多越好,一是效益好,二是影响力大等。而本项目培训班以限制人数在20~25人,目的是提高培训效果,因为临床实践、会诊旁听、讨论互动等人多影响临床学习效果。 3.3 加强远程医学继续教育硬件建设 远程教育不受地域、时间、空间限制,教学课件集文字声像等多功能特点,不亚于面对面的教授形式。利用互联网的互动传输功能,可做到人机对话,网上进行讲座、病例讨论、疑难问题解答、介绍医学新动态报道、医疗新技术、传送新信息等适合各层次的受教育者;同时能够节省经费和时间解决脱产学习带来的不便。 我们的模式将来可借助远程教育的方式,有望扩大到对更多地区的远程医学继续教育,方便广大临床医生提高临床水平。
提示
本文从互联网转载,如有版权信息,来电告知,立马删除!0575-8355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