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本文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周海燕等) 1 50 年教育发展概况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 简称院所) 的教育工作始于1959 年, 建院初期教育工作主要包括职工继续教育、进修医师培训以及护士培训。1978 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并正式确定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现北京协和医学院) 研究生培养基地。1981 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可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单位。为适应院所发展的需要, 1983 年成立了教育处, 主要负责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学以及职工和进修医师的继续教育。此后, 学科建设不断加强, 教育内涵不断丰富, 院所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1995 年为研究生开设了《肿瘤学》课程。1996 年成立了第一届教育委员会。2001 年成为卫生部首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 同年包括肿瘤学在内的4 个二级学科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为适应院所各项教育工作的长足发展, 于2007年5 月成立了肿瘤学教研室, 进一步推进了作为国家肿瘤专业人才培育基地的教学实体化, 为我国肿瘤防治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2 各项教育工作实践的发展与探索 2.1 研究生教育培养特色 院所本着协和医学院“小规模、高层次、高质量”的精英办学宗旨, 稳步发展。现拥有4 个国家重点学科、3 个北京市重点学科; 9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并设1 个博士后流动站。随着办学能力的不断提升, 师资力量得到加强, 现有博士生导师67 人, 硕士生导师159 人。研究生招生专业涵盖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和药学等多个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招生规模亦逐年扩大, 在读研究生达203人。截至2008 年9 月, 院所共招收研究生1 092名, 其中博士生465 名、硕士生627 名。经过50 年的不懈努力, 院所已初步建成学科门类较为齐全、指导力量比较雄厚、科研基础扎实、临床资源丰富的肿瘤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2.1.1 严格执行导师准入和复审制度 导师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院所制定了严格的导师准入制度。首先由教育处对导师资格申请人从医疗水平、承担课题项目、课题经费、发表文章、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严格初审, 合格者必须在院所学位评定委员会分委会上进行公开报告, 最后经无记名投票, 获三分之二赞同票者方可上报协和医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新导师上岗前, 要对其进行研究生教育有关政策和导师职责为主要内容的培训, 不参加培训者不能招生。博士生导师资格审查更加严格, 取得资格正式招生后, 每4 年仍需复审一次, 复审不合格者则暂停招生, 连续3 次复审不合格者取消导师资格。优胜劣汰的机制保证导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而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又进一步促进了对研究生质量的提高。研究生在这样优秀导师队伍带领下, 2003~2007 年毕业研究生217 人, 期间发表第一作者论文457 篇, 其中SCI 论文数达116 篇。2006 年、2007 年、2008 年已连续3 年3 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导师的指导水平密不可分。 2.1.2 严把招生环节, 控制招生规模, 保证培养质量良好的生源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前提。我们加大招生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网络条件, 进行招生导师信息宣传, 加强招生过程的严格监管。我们本着公平公正和择优录取的原则, 我们对通过初试的考生, 采取1∶2 比例进行公开复试。复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 其中笔试试卷按照二级学科命题, 由多位专家互盲组卷, 以控制试题的深度和广度。面试要求由4 人以上专家组成复试小组, 就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思想品德、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 初试、复试成绩各占总成绩的50%。复试结束后, 复试小组按照考生总成绩的顺序, 当场公布结果。及时公示录取信息, 招生工作始终自觉接收社会监督, 做到公开透明。同时, 我们严格控制招生规模, 防止发生导师多招少管现象, 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 2.1.3 贯彻落实培养制度, 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院所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始终坚持把质量放在首位, 严格落实教学、临床、科研训练等质量保证措施。在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选择学位课程、组织中期考核和开展论文答辩工作等方面建立了完整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管体系。 开展教与学的双向评估,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院所承担北京协和医学院部分学位课程的教学任务。肿瘤学教研室挑选教学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授课,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电教手段, 使课堂内容丰富生动,每学期选修本课程研究生达百余人。为促进课程质量不断提高, 我们开展了教学评估活动。组织教师相互听课, 学生对每节课评分, 课后及时把听课老师和学生的评估意见反馈给任课老师, 而且评议结果与各项评优活动相结合。通过双向评议, 尤其是教师间相互听课, 取长补短,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备课质量,进一步规范了授课行为及内容。其次, 双向评议可了解学生对每节课欢迎程度以及对课堂内容深浅的掌握程度, 便于进一步实施课程调整。开展教学研讨会, 针对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进行研讨, 广泛达成共识, 保证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实施导师组负责制, 严格带教制度: 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组负责制, 即由导师和3~4 名指导老师组成培养团队共同负责研究生培养。导师制对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尤为重要。按照《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工作管理规定》的要求, 临床硕士研究生要求达到高年住院医师水平, 临床博士研究生达到初年主治医师水平。因此, 我们十分重视研究生临床能力的训练, 如要求研究生临床轮转必须选择3 个以上的三级学科, 且每科轮转时间不少于2 个月。各轮转科室有明确的带教制度。研究生进入轮转科室后, 由主管教学的科室副主任统一安排, 指定专人带教, 严格执行出科考核、带教老师评议及奖惩制度。因此, 研究生经过2.5 年的严格临床训练, 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种培养模式的优势已在就业分配中凸显。 重视各项考核, 严把考核质量关: 研究生轮转是保证培养质量的中坚环节, 而出科考核是检验各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轮转出科考核由教育处统一组织, 不合格者, 则要求重新轮转。中期考核是筛选分流研究生是否转博, 是否继续硕士、博士培养或终止培养的重要环节, 能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考核内容包括思想品德、专业课程、科研/临床能力的考核, 其中专业课程的考核又包括专业、专业英语和非论文综述。命题范围三级学科占60%, 二级学科占40%。加大覆盖面, 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非论文综述报告由教育处统一聘请评委, 集中评分。这种考核形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营造了一种相互学习交流的氛围。临床能力考试包括: 病历书写、手术和/或床旁临床技能操作以及临床思维能力等。通过各项严格考核管理, 目的在于全面检验学生的临床水平和科研能力, 为其今后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1.4 研究生教育在院所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研究生教育促进了院所科研、医疗和教学工作的发展。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与科学研究、医疗工作紧密结合, 互相促进, 研究生已成为医教研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临床医学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学习提高的同时, 完成了大量的诊疗工作, 为医院建设和临床学科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院所各时期承担的国家重大课题, 研究生是完成课题任务的技术骨干。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 通过参加科学研究, 不仅受到严格训练, 增长才干, 也为科研工作做出了贡献。 2.2 继续教育 2.2.1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 作为卫生部首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 院所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 积极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 推行肿瘤诊疗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在对普遍提高临床医师诊疗水平, 以及加强对肿瘤预防及健康科学知识的普及, 将肿瘤防治关口前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1 年以来我院所组织申报并完成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数量逐年攀升, 到2007 年已达23 项, 内容覆盖肿瘤预防、肿瘤登记、早诊早治、综合治疗等各方面, 培训形式多样, 每年举办大小学习班和研讨班近30 期。授课教师主要以我院所相关科室正副高教授为主, 同时邀请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专家共同授课。传授内容上突出针对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每年有1 万多名来自全国各地肿瘤专业的医学工作者参加。讲课地点遍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浙江、河南、湖南、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市, 其中京内学员约占10%, 京外约占90%; 中级职称人员占53%, 正副高职称占41%, 其他占6%。为全国各地肿瘤防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2.2 院级继续教育 院所一直十分重视职工的继续教育, 认真贯彻上级相关文件精神, 院所相继制定完善了系列继续教育制度, 严格执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达标及验证制度。充分发挥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 不定期组织专业知识、管理知识、科研能力等系列讲座和专题培训班, 努力提高中青年医师、研究人员的医疗和科研能力。近年来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和医院发展的要求, 在完成相关法律法规、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等必培项目外, 积极拓宽思路, 在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形式的多样性和培训结果的时效性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一些进展, 供大家交流参考。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宣讲活动: 健康管理是一门学科, 正在构成醒目的社会需求。为响应“健康奥运, 健康北京———全民健康活动”号召, 将疾病诊疗关口前移至预防阶段。我们一方面组织参加者进行预讲, 并邀请有经验的演讲专家示范点评以及参加各种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班等, 有序开展针对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另一方面积极为参加者创造条件, 进行实践练兵, 开设了面向患者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系列讲座, 并将专家演讲录相置于医院门诊各处的触摸屏上, 方便患者及家属点击学习。此外, 积极尝试区域性健康服务模式, 带领专家深入到周围社区, 为社区居民送健康上门, 同时免费发放《抗癌之窗》等宣传资料。自2007 年10月开展健康宣教以来, 已成功举办十余场, 听众超过500 余人次。通过上述系列活动, 不仅提高了这些专家的演讲水平, 而且使专家自觉地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纳入到日常诊疗工作中。目前已建立起一支超过60 人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专家队伍, 为肿瘤的三级预防注入了新的活力。 常见恶性肿瘤诊疗规范系列讲座: 由于历史原因, 肿瘤学教学还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鉴于毕业后进入临床工作的年轻医师, 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困难, 尤其是对恶性肿瘤的治疗,包括放化疗、生物治疗与手术治疗的具体应用, 特别是对综合治疗的合理安排, 感到无从下手。因此, 自2005年逐步开展了“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及综合治疗进展”系列单病种讲座。2007 年发展为以内科、外科、放疗科、影像诊断科以及病理科等, 高年资副高职称以上专家, 多科联手打造十余种常见恶性肿瘤诊疗规范及综合治疗进展, 并且将所有授课专家讲稿汇集成一套五册的《常见恶性肿瘤诊治指南和综合治疗进展》。专家以严谨的态度、求实的作风和几十年宝贵临床经验, 给出了“中国版”的常见恶性肿瘤诊治指南和综合治疗进展, 受到了广大医务人员的称赞。通过两年系统介绍, 使得年轻医务工作者明确了医疗行为规范, 强化了综合治疗理念, 为保障医疗安全、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开展中层管理干部的培训: 为了进一步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2006 年开始在充分调查存在的问题和各方需求基础上, 设计了培训课程, 先后开展了现代管理知识、医院中层领导管理艺术、人力资源管理与岗位分析、公文处理及立卷归档的规范化、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科室建设、生命文化、科室绩效管理、建设一流学科和人才梯队等专题讲座。通过培训使中层管理干部梳理了管理内容, 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明确了规范管理的目标和一个成功管理者应具有的素质, 进一步强化了服务理念, 使医院管理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3 进修医师培训 作为肿瘤专科人才培养基地, 院所自1959 年开始接收进修生, 从初始的1~10 人, 发展到目前年接收进修生200 多人。截止到2008 年9 月, 共接收来自全国31 个省市自治区的进修生4 923 人, 同时还接待了英国、波兰、瑞典、加纳、阿尔巴尼亚和朝鲜等25 个国家的同行900 人次进修及来访。院所积极致力于推动全国肿瘤防治的整体水平, 不断促进国内外交流。 院所非常重视对进修生的培训。多年来一直坚持严格筛选和进行入院考核来优选进修生, 因为他们是未来肿瘤诊断和治疗的专科骨干。我们对进修生建立了一对一的临床带教培训, 不仅承担一定临床工作, 还合理安排三级学科内轮转。同时注重新理论新知识的教学, 除要求参加院级继续教育讲座外,每年专门为进修生开设长达半年的肿瘤内科、影像诊断系列课程, 深受进修生欢迎。此外, 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 实施了加强劳动纪律、改善服务态度的考核。通过背对背评议方式, 采取不定期地向患者、带教老师和同行医师或护士发放对进修生的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 同时也向进修生发放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调查评议。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谈话并要求其整改, 否则予以退回原单位处理。通过此举加大了对进修生和带教老师的监管力度, 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和服务质量。 3 设想 肿瘤学是一门专业性极强、涉及面极广的独立学科且近年来发展迅速。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医学生肿瘤学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与培养, 推荐以学习结果作为工具评价学习进展, 最理想的蓝图是实现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以及终身职业发展培训的无缝联结。我院所拥有三十多年的研究生教育历史, 教育层次有研究生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及继续教育。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针对学科的发展, 我们不断修订教学大纲, 确证学生能比较系统学习专业基础理论, 熟悉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动态, 全面掌握肿瘤学综合治疗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医院的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和一系列已开展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也为不断提高肿瘤专业人才的技术水平奠定了良好的教学基础。因此, 院所完善的学位培养体系和合理的终身职业培训, 正朝着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以及终身职业发展培训的无缝结合的方向发展。 我们的设想是围绕培养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型临床人才、创新型科研人才和高级复合型人才目标, 以肿瘤学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 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方案; 充分利用现有师资队伍雄厚的有利条件, 加大对教学研究力度, 继续探索连续性、系统性的肿瘤学教育模式; 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不断完善教学评估体系, 打造品牌教师、精品课程、特色课程, 逐步建立标准化的各专业试题库和教学模拟、语音、信息网络为一体的培训中心, 使各种考核更加形象、客观、全面,更贴近实战; 加强与国际一流院校的互访和交流,“走出去请进来”, 积极创造条件, 开展连续而全程的肿瘤学教学, 为培养系统掌握坚实而宽广的肿瘤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 具有洞悉与把握肿瘤学研究领域发展前沿, 熟练应用各种先进肿瘤实验技术, 可开展高水平研究并做出创造性工作的临床型、科研性以及复合型人才而努力, 为促进祖国的肿瘤防治事业的更快更好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