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穿孔的诊断与治疗体会
发布日期
2010/8/18 11:28:38
关键字
小肠穿孔
来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年第9期
分类
临床护理交流
内容
(本文作者: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秦家镇卫生院 苑士军) 小肠穿孔在腹部损伤中是较为常见的多发病,一旦确诊,治疗并不复杂,但如不能早期诊断、早期处理,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 1 病因 小肠穿孔可以按原因分为创伤性与非创伤性两大类,也可按是否有腹壁穿透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两大类。创伤类占大多数。随着工业化进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有明显的创伤史,大多数诊断并不困难,但是对于复合伤特别是如颅脑创伤、休克患者由于病史问不出,合并疾病成为主要矛盾,如果医生经验不足,非常容易造成误诊。非创伤性类原因较多,常见的有:伤寒、结核、Crhon's 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良、恶性)、过敏性紫癜、急性出血性肠炎、放疗、肠道异物、先天性肠道畸形(主要发生在婴儿)、肠梗阻(如肠套叠等)、自发性非特异性肠穿孔等。由于这些基础病临床表现可能并不典型,加之一般都是急诊因为腹膜炎手术,所以术前对基础病的确诊率非常低。但是术后,特别是病理检查回报后,仔细询问病史。详细的病史和认真查体仍然是减少误诊的关键环节。 2 早期诊断 在开放性腹部损伤时,临床医师自然会想到有无肠损伤的可能,有些病例可以直接看到肠管溢出伤口。因此,易于早期作出肠损伤的诊断,而对于闭合性肠损伤的诊断在部分早期患者有时却比较困难。如肠破裂口小,由于肠痉挛、黏膜外翻、肠内容物或大网膜堵塞裂口,则缺乏典型的腹膜炎体征。诊断要根据腹部外伤史,仔细分析伤情,包括外力作用方式及受力的部位,结合临床表现和腹部体征确定有无腹腔脏器损伤。如诊断有困难,可通过X 线、超声检查及腹腔穿刺等以协助诊断。X 线片示膈下游离气体虽有确诊价值,如为阴性亦不能完全排除。如条件允许可行消化道碘油造影,观察有无造影剂外溢,以明确诊断。对临床高度怀疑、腹穿阴性者,可行腹腔灌洗,诊断率更高。 3 漏诊原因分析 ①闭合性小肠损伤常被复合伤所掩盖。②因手术探查不仔细,造成遗漏。闭合性腹部外伤往往存在多个脏器损伤或一个脏器多处损伤,探查手术时,仅满足于发现主要脏器的损伤,而忽略对小肠的全面探查。③闭合性小肠损伤的症状和体征较轻,进展较慢或因症状隐匿而漏诊,有时因小肠破裂口较小,裂口被外翻的黏膜、凝血块、肠内容物或大网膜暂时堵塞,伤后小肠蠕动暂时被抑制,断离残端环状肌痉挛性收缩,均可暂时阻止肠内容物外溢,临床症状及体征暂时隐匿,从而增加了诊断的难度,造成漏诊、误诊。 为了尽量做到早期诊断,防止漏诊,我们必须做到:①详细询问受伤经过,如受伤部位,外力的大小、方向、伤后患者的反应等,全面仔细的检查。如腹部压痛的部位、范围,肝浊音界的变化,移浊情况,肠鸣音的改变等,一时不能明确诊断的应反复检查,了解上述体征的动态变化。必要时可行腹腔灌洗,对早期诊断帮助很大。②手术探查应全面彻底,不能以发现肝脾损伤而满足,应由屈氏韧带向回盲部或相反方向依序仔细检查。如发现肠系膜损伤范围直径在5cm 以上或肠管缺血或挫伤范围超过肠周径,肠壁浆肌层血肿严重者,均应用热盐水湿敷数分钟,以观察其是否失活,如不能存活,应将该段肠管切除。 4 治疗 外伤性小肠穿孔一经诊断或高度怀疑应立即手术探查,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其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及合理处置。术中探查应依序、全面。手术应简单有效。小肠肠壁血供丰富,有浆膜覆盖,愈合能力强,行单纯修补即可。对各段肠道的损伤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手术方式。对腹腔感染的处理,术中全部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灌入甲硝唑液250~500ml,放置有效的引流,夏穗生认为引流得当,有助于术后恢复,引流不当或未引流者,可能引起严重后果。术后加强抗感染治疗,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保证引流通畅、彻底。 小肠穿孔的治疗一般并不困难,但是仍要注意以下问题:①创伤性穿孔患者注意对其它合并症的处理。基础医院或者注意了其它合并症的处理,忽视了小肠穿孔的处理;或者注意了小肠穿孔的处理,忽视了其它合并症的处理等情况,文献常有报道。②警惕多发穿孔。③重视对基础病的及时诊断与治疗。非创伤性肠穿孔患者多数有明显的基础疾病,有时凭肉眼观察可能肠道病变不明显,但是术后病理检查发现特殊病变,因此不要轻易下非特异性肠穿孔的诊断。
提示
本文从互联网转载,如有版权信息,来电告知,立马删除!0575-83556192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SDA药品评审中心| 医加医疗器械| 膏药生产厂家|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02000535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