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本文作者:安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宋江艳等) 有关癌症患者心理方面的研究已有了一定的深度,其情绪障碍的研究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抑郁则是众多情绪障碍中急需关注的一种。国外报道癌症患者发生抑郁约占1.5%~50.0%。国内化疗患者抑郁发生率为32.5%~75.7%,可能存在抑郁症状的为85.39%,首次化疗患者的抑郁情绪发生率为78.4%,中轻度为59.5%。抑郁成为肿瘤化疗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认知行为干预作为一种专业的心理治疗手段,可以缓解情绪障碍和应激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对肿瘤化疗患者并发抑郁的原因、国内外认知行为干预的状况等分析如下。
1 肿瘤化疗患者产生抑郁的主要原因
1. 1 患者对疾病认知的缺乏
肿瘤化疗患者发生抑郁情绪,与其自身的认知缺乏有很大相关性。可能原因为:治疗及相关知识缺乏,化疗患者的负性心理变化有相当部分来自其本人对癌症认识不足及对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的缺如,如患者担心治疗效果及预后、害怕化疗不良反应、不了解与病情有关的医学知识、对癌症感到恐惧等;家庭社会因素,如患者生病后更迫切需要社会、单位的关心和支持,家庭、亲友的温暖及帮助;经济因素亦是很重要,74.5%的患者反映住院治疗费用成为他们最大的忧虑;另外,患者伴有癌痛、死亡的威胁,害怕医生和护士的技术差等。
1. 2 医护人员对患者心理护理认知不足
医护人员的言行在向患者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医护人员的支持可以降低肿瘤化疗患者的抑郁情绪。但目前医护人员对患者心理护理尚存在不足,如: (1) 护士现有知识水平不足,护理人员缺乏心理护理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 (2) 信息资源不足,由于我国专门的护理研究机构还很薄弱,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有限,不能满足临床开展心理护理研究的需要; (3) 护理人员缺乏也是制约临床护理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医院在编护士相对不足,大部分医护人员还是专注于疾病本身和其他相关事情,对心理健康引起的诸多负面效应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1. 3 社会因素
认知行为干预在社会上尚未普及,推广应用缺乏主观动力。癌症患者认知行为护理干预的研究在我国开展十几年,尽管已取得一些成绩,但在临床医疗机构及民众中尚未造成深入人心的影响。许多肿瘤临床工作人员了解心理因素对癌症治疗与转归有影响作用,但仅局限于理论认识,有时即使发现患者的疗效欠佳系不良心理状态所致,也较少主动应用认知行为干预策略。而许多受到心理问题困扰的癌症患者,有的根本没意识到是心理问题作祟,有的虽然认识到原由,却不知道如何获取摆脱困境的治疗与帮助。观念上的滞后使得心理行为干预的临床应用缺乏主观动力。
2 对肿瘤化疗期间抑郁情绪患者的认知行为干预现状
2. 1 认知行为干预简介
认知行为干预是在1990年前后推出了第二代认知治疗。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 herapy ,CBT) 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认知治疗的理论基础是贝克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他提出,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由其自身认知外部世界、处世的方式或方法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想法决定了他内心的体验和反应。
2. 2 认知行为干预的效能分析
认知行为干预是一种非常有效、对肿瘤化疗患者有积极意义的心理干预方法。有研究认为,其效能表现在:改善不良情绪,增加有效的应对策略,促使日常活动增多,改善自我认知,改善性功能,寻求及获得社会支持,减轻疼痛和治疗的不良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延长生存时间,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自我控制感以及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等。但认知行为干预的效果也存在争议,Given等指出,认知行为干预对于肿瘤化疗患者的症状控制很少考虑到许多并发症以及一些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在治疗中意外情况也会与报告的真实性有冲突。
2. 3 认知行为具体干预策略
查阅文献,比较国内外认知行为干预在肿瘤化疗并发抑郁情绪患者中的应用,具体如下: (1) 国内。教育、家庭和社会支持性治疗、语言重构、认知重建、松弛训练、脱俗教育、娱乐疗法、运用SPDDQ问卷方法及针对性地给予饮食调整、生活指导等。(2) 国外。国内诸多干预技术多引自国外,如认知重建、松弛训练、家庭和社会支持性治疗、娱乐疗法及音乐疗法等。国外临床工作者多采用认知行为干预四部曲, 即Sherwood、Given等的提倡的自我管理、提供信息与决策技能、辅导与支持、与治疗者沟通交流。这四种干预措施联用,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患者了解症状特点、提高他们自己控制症状的信心及促进了患者自我解决问题的技能,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4 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并发抑郁情绪实施护理干预状况比较与分析
2. 4. 1 国内外护理人员对肿瘤患者并发抑郁情绪的认知行为干预比较
国内医护人员对癌症患者并发抑郁情绪及其所引起负性效应的认识是不足的。许多护理人员已注意与患者交流和沟通,试图在心理方面更多地帮助患者,但是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不够丰富和熟练。满力等对我国研究心理护理的4种主要期刊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心理护理方法和措施的论述较少,可操作性不强。绝大多数心理护理并不能起到“对症下药”的作用,患者的负性情绪也不能得到有效缓解。而国外发达国家卫生资源丰富且心理干预发展成熟。美国不仅护士数量多,还有心理咨询工作者、社会援助机构等,尤其对民众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寻求心理干预的主动性,都显著地高于我国。
2. 4. 2 临床肿瘤患者化疗并发抑郁情绪实施护理干预中存在的问题
经分析表明,由于概念含糊,方法、措施不当等,心理护理的实施明显缺乏规范化程序。仅13.8%的文献体现了由评估、诊断,到计划、实施,最后再予以效果评估的程序化操作;多数文献所报告的心理护理过程都是间断或无序的,或无评估而盲目干预,或仅有干预而无疗效评估。因此,护理干预的具体实施很难达到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心理护理工作缺乏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施方法,心理护理多空洞和概念化,难以深入进行。
3 展望
目前认知行为干预还没有统一的理论纲领,在认知行为干预的疗效上也存在争议。因此,我国在肿瘤化疗有关认知行为干预方面需要进一步明确方向: (1) 认知行为干预理论对肿瘤化疗患者并发抑郁的适应性应不断重新评价; (2) 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认知行为干预与肿瘤化疗患者的情感、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 (3) 确立认知行为干预的规范性、系统性,并能将其付诸于实践; (4) 发展更可靠的有关肿瘤化疗患者并发抑郁的认知评价的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