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本文作者: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刘芳等)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 是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严重阶段,其病死率较高。病人在住院期间常出现复杂的情绪障碍,以焦虑、抑郁最常见;心脏功能多在Ⅱ级~Ⅲ级,行动困难。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和行为指导能使病人控制不良情绪、配合治疗、心脏功能恢复较快,从而降低心力衰竭的再发率及病死率。本研究自2005年10月—2008年1月对本院心血管内科48例CHF病人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CHF病人情绪控制和改善心脏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选择2005年10月—2008年1月在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98例CHF病人为研究对象。男53例,女45例,年龄72岁~88岁(78.00 岁±4.39岁) 。入组条件: ①按欧洲心脏协会的诊断标准,已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人,无精神疾病; ②年龄≥60岁,左室射血分数≤40% ,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 心功能分级Ⅱ级~ Ⅲ级; ③无肢体运动障碍; ④无语言沟通障碍; ⑤不考虑学历、职业及其他因素。将98例CHF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48例) 和对照组(50例) 。干预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77.00±3.24) 岁,NYHA Ⅱ级17例(35.4 %) 、Ⅲ级31例(64.6 %) ;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79.00±6.68) 岁,NYHA Ⅱ级18例(36.0 %) 、Ⅲ级32例(64.0 %) 。两组病人性别、年龄和心功能分级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 两组病人均接受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和基础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和行为指导。
1. 2. 1 心理护理及行为指导 ①认知疗法:用讲解的方式让病人了解自身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发病诱因,保持情绪平稳对血压、心率的影响;让病人懂得正确的生活行为,用药、饮食及锻炼的注意事项,不明白时给予耐心解释,如饮食应以低盐、粗纤维、少食多餐,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用开塞露或缓泻剂;用药一定经医生同意才可停用或改剂量;锻炼应根据病情决定活动量,保持舒适体位,以不加重心脏负担,没有疲劳感为宜等。②支持疗法:老年人常有焦虑、抑郁及孤独感,尤其在医院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护理人员应多巡视,多与病人沟通,根据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康复指导,必要时与医生联系,配合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并嘱咐其家人定时来医院探望,关注病人的情绪变化。③行为疗法:告知病人情绪对心脏疾病的影响,教会病人深呼吸及放松训练,以调整生理和心理的紧张状态,避免激动,保持情绪稳定。
1. 2. 2 测量工具 两组病人均在住院始末,经主管医生同意,由本人或家属帮助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 、抑郁自评量表(SDS) ,并由专门责任护士对病人进行6min 步行运动试验,参照Vera Bittner 报道的方法进行:试验在30m的直长廊里进行,两端及中间各放一个椅子,用来标记和病人休息用。让病人在30m走廊里来回行走,避免外界干扰,并嘱病人尽最大可能行走,在6min内走完他能完成的最远距离。6min步行运动试验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最适合的运动试验,因其接近病人日常生活,能够很好地反映病人的运动能力和心功能状况。
1. 2. 3 观察指标 情绪障碍评分:两组病人住院始末分别采用SAS和SDS自评量表进行测评,并记录得分,SAS≥50分为焦虑情绪状态,SDS ≥53分为抑郁状态,总分越高,说明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以6min步行的距离来评价心脏功能,若6min步行距离 150m表明重度心力衰竭,150m~425m表明中度心力衰竭,426m~550m表明有轻度心力衰竭。
1. 2.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分析,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病人心理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见表1)
2. 2 两组病人心理干预前后6min步行距离比较(见表2)
3 讨论
3. 1 情绪与心脏功能的关系 焦虑和抑郁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反应,是个体对所面临的潜在威胁而产生的一种复杂、消极的心理应激反应,能引起个体的痛苦体验,并借一定的生物学机制影响个体的生理平衡。本组病人入院初通过SAS、SDS量表测评,标准分均在50分以上,表明两组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心功能均差,NYHA Ⅲ级者占64.3%。干预组通过心理干预和行为指导,与对照组比较心功能改善显著,6min步行距离明显延长(P 0.01) 。说明当某些因素如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病程长、病情重且反复发作、生活自理受限等使病人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状态,进而影响心脏功能,负性情绪与心力衰竭形成恶性循环。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和行为指导,有利于心脏功能的恢复。
3. 2 心理护理干预的意义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能,通过护理手段,控制一切消极影响,保持最佳身心状态。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心理护理干预和行为疗法能较好地解决病人住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负性情绪及心理问题,起到比单纯用药治疗更好的疗效。对病人讲明情绪对心脏疾病的影响,任何情绪激动如喜、怒、悲、恐等都可使病情加重;指导病人深呼吸及放松训练,有利于控制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使生理、心理指标趋向正常。
3. 3 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评价内容应包括一系列生理、心理指标的量化评定及病人的主观体验、满意程度、护理目标实现情况等方面。本研究采用焦虑、抑郁量表及6min步行试验,从主客观两方面评价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人的治疗效果。98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入院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级~Ⅲ级,干预组病人住院期间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针对病人的情绪障碍、生理和心理需求给予全程心理护理干预和行为指导,即进行认知疗法、支持疗法、深呼吸和放松训练等,使情绪控制、心脏功能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由于听力明显下降、心功能差、活动不便,护理人员忙于做基础护理和治疗,往往影响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要达到有效的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必须付出较中、青年病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耐心细致地做语言宣教和行为指导,否则,心理干预很难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