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士运用物理降温技术情况的调查
分类
护理论文
内容
临床护士运用物理降温技术情况的调查 【关键词】 物理降温;发热;护理 物理降温是采用物理的方法使体温下降,是基础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研究物理降温在临床中的应用,我们对临床护士运用物理降温技术情况做一调查,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100名护士人员,其中内科50名,外科50名;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30岁,工作3年以内的20名,3~5年的20名,5~10年的30名,10年以上的30名。本次调查涉及内、外、妇、儿科,符合一般调查要求,本调查旨在了解临床护士对物理降温技术掌握情况,对不同年龄护士的差异不作研究。   1.2 方法   本次调查选择随机问卷方式,问卷过程无任何暗示、提示,保证了问卷的真实性。本次问卷发放100份,收回100份,有效率100%,问卷涉及物理降温的有关知识。    2 结果 临床护士对物理降温知识情况调查结果见表1。表1 临床护士对物理降温知识情况调查表(略)    3 讨论   3.1 正常体温一般为36.5~37.5℃,体温每升高1℃,代谢升高13%,心率平均增加18次/min[1],物理降温是高热患者首选的降温方法[2]。wWW.11665.cOM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护理人员都能将物理降温的概念及操作过程答对,但对物理降温的其他相关知识问卷中不难发现,对概念的掌握只不过是机械的背诵定义,不能做到融汇贯通。水温的选择也是照搬书本,不能做到结合临床实际。一般基础护理学上将温水擦浴的水温规定为32~34℃,通过临床实践发现,此水温发生的寒颤率较高,而患者对水温接受的舒适程度以38~40℃不烫手为宜。由于人体冷感受器分布于真皮上层即乳头状层,热感受器在真皮下层即网状感受器,而皮肤上的冷点比热点多,因此冷点对刺激的反应也比较敏感。当32~34℃水温的毛巾落到皮肤上,温度已低于30℃,与皮肤体温温差较大,皮肤接受冷刺激后血管收缩甚至寒颤,导致体温不降反升[3]。而水温略高于体表温度,待擦浴按摩使血管扩张后随体表水温下降,通过传导散热而达到降温目的。两水温对比,后者降温效果较好[4]。   3.2 循证护理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循证医学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护理观念,能显著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护理服务。但循环护理还是一个新的领域,护理人员真正将科学证据应用于临床的能力还比较薄弱[5]。此次问卷调查显示,对于物理降温的预期目标及适应证回答各异,知识欠缺现象在各年资护理人员中普遍存在,证明护理人员对物理降温这项操作缺乏预见性,没能做到循证护理,存在盲目操作。一般认为,物理降温幅度在0.2~0.6℃视为有效。温水擦浴对38.5℃以下的非感染性发热效果最好,38.6~38.9℃降温效果次之,39℃以上及感染性发热降温效果最差[4]。故在擦浴前应分析病因,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热及怎样的发热程度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3.3 在致热原作用下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一般超过正常体温0.5℃即为发热。在发热的3个时相产热与散热的关系分别为:产热>散热,产热=散热,产热<散热。当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得到控制与清除,“调定点”恢复到正常水平后,肌体出现散热反应,常通过汗液的蒸发使体温下降。物理降温就是使用物理的方法,促进皮肤散热,使散热大于产热达到降温目的。此次调查中发现,对物理降温机理及擦拭时机的选择上,临床护士存在缺乏细致的观察,知识掌握不够,低年资护士更是明显,常造成增加患者痛苦甚至贻误病情。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加强病情观察,准确掌握擦拭时机。   3.4 物理降温此项操作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非常劳累且需要技巧的操作。每个部位的擦拭时间、按摩手法对降温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有些护士常会以工作忙,而把些项工作交给家属去做,家属在操作时,往往只是随意擦拭,并未按规范去做,如忽略了头部冷敷、足部热敷等,从而使物理降温效果很不理想。物理降温时,头部冷敷足底置热水袋可减轻脑组织充血,促进散热,增加舒适感[6],边擦拭边按摩体表大血管可使血管扩张,达到散热目的。临床护理人员一般都知道该怎么做,但作者发现,护士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却多数存在不规范操作,这也是责任心不强的表现,因此,需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参考文献】   1 陈主初主编.病理生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2,180.   2 李秀芹,李晓红.中药灌肠治疗高热的护理.黑龙江护理杂志,2000,6:29.   3 卢美秀,许淑莲主编.现代护理实务全书.第1版.深圳:海天出版社,2001.271.   4 王纯玲,李俊凤.影响水温擦浴降温效果的因素分析.河北医药,2008,30:733.   5 肖丽佳,李亚洁.我国临床循证护理现状与展望.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3.   6 殷垒主编.护理学基础.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99,327.
提示
本文从互联网转载,如有版权信息,来电告知,立马删除!0575-83556192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SDA药品评审中心| 医加医疗器械| 膏药生产厂家|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02000535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