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药药网 /医药资料 /用生物共振系统检测221例患者的变应原
用生物共振系统检测221例患者的变应原
内容
作者:赵红卫, 刘素琴, 李家锋, 魏羽佳, 陆洪光 作者单位:贵阳医学院附院 皮肤科, 贵州 贵阳 550004
【关键词】 变应原; 生物共振系统; 变应性疾病; 物质波理论
近年,我院皮肤科引进了德国Regumed公司生产的BICM-2000生物共振系统,并于2005年5月~2007年5月,在临床上对221例变应性疾病患者进行了变应原的检测,现将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21例患者中,有198例为门诊患者,23例为住院患者。其中男88例,女133例;年龄3~82岁,3~6岁8例,7~18岁42例,19~50岁144例,51岁以上27例,平均33.6岁。变应性疾病:荨麻疹150例 (67.9%),过敏性紫癜40例 (18.1%),哮喘20例 (9%),过敏性鼻炎11例(5%)。所有病例在检测前7~20 d均停用皮质激素及抗组胺类药。3岁以下儿童因不配合,所以本次检测只接受3岁以上人群。
1.2 方法
利用德国Regumed公司生产的BICM-2000生物共振系统随机所配432种 (5大类)变应原样本,通过红外线接受器,对患者的双手指上的20个穴点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男女患者之间的差异,以及变应性疾病在各年龄段的分布状况和有无差异性,应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在221例患者中,女性患者所占比例高于男性患者。性别在各变应性疾病的发病率中,除过敏性鼻炎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在各年龄段的变应性疾病发病率中,荨麻疹、过敏性紫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哮喘、过敏性鼻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表1 221例患者在变应性疾病中不同 性别的分布情况表2 221例患者在变应性疾病中各年龄段的分布状况
2.3 在检测的221例患者中,结果阳性的220例 (99.55%),阴性 1例(0.45%),该例系哮喘患者。按BICM-2000系统随机所配432种变应原中5大类来看,其中吸入类有146例(66.1%),食物类有97例 (45.9%),花粉类有92例 (41.6%),化学金属接触类有60例(27.2%),食物添加剂类7例(3.2%),同时存在2种以上变应原的患者有162例 (73.3%)。
2.4 在吸入变应原中,又以粉、尘螨为主,有117例 (117/146,80.1%),其次是霉菌类,有26例 (26/146,17.8%),化纤填充物3例 (3/146,2.1%);在食物类变应原中,又以鱼虾混合物等为主,有41例 (41/97,42.3%),其次为牛奶、蛋白、蛋黄等,有36例(36/97,37.1%),牛、羊、肉等有20例(20/97,20.6%);在花粉类中又以花草混合物为主,有58例(52/92,56.5%),其次为艾、艾蒿等,有30例(30/92,32.6%),榆、柳树有4例(4/92,4.4%);在60例化学物质、金属接触类又以化学物质类为主,有37例(37/60,61.7%),其次是甲醛,有19例 (19/60,31.7%),铝、镍、汞等金属4例 (4/60,6.7%);食物添加剂则以苯甲酸为主,有4例(4/7,57.1%),其次是桂皮醛,有3例(3/7,42.9%)。
3 讨论
生物共振技术是根据法国科学家德布曼意提出的物质波理论产生的[1]。根据物质波理论,物质是具有极微细共振表现出来的物质码,即超微细共振的特定频谱,将这种信号进行镜像转换,换言之,任何物质都有自己的波和固定的基础频率,在接触不同物质时,所受的干扰程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干扰波,当超出正常阀值后就会检测出其变化的不同信息点,就会得知机体重要部位生物波信息,再排除干扰,迸行过敏原检测[2,3]。当检测出人体对某种物质反应超过基础波阀值就可确认对该物质过敏,从而确定过敏原[4]。同样,过敏原的确定是变态反应学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通过对221例患者利用生物共振物理学方法对变应原的检测,认为是较为理想的变应原初筛方法,相对传统点刺法、斑贴法等检测手段比较而言,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它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经济、快速、无痛、无创伤性,并配有432种过敏原,品种较多,30 min即可完成检测,在临床上病人易接受,同时通过生物共振系统能很好的再现变态反应的发生过程,这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都有很好地指导意义。但须进一步加以大样本验证,并与传统方法进行可比性对照,从而确定其在临床实际中准确的应用价值并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江向东,黄艳华等.量子物理学[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81.
[2]Kruszewski J.Diagnosis of allergic diseases[J].Pol Merkuriusz Lek,2003(84):541-544
[3]Schumacher P.Allergien gegen Tiere sindheilber[M]. Stuttgart.Sonntag.Verlag Verlag Stuttgart,2001:117-118
[4]宋克敏,杨蓉娅,敖俊红等.百康生物共振系统治疗变应性疾病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10):616-617.
提示
本文从互联网转载,如有版权信息,来电告知,立马删除!0575-8355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