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健康教育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效果
内容
作者:黄逢敏, 赵彩云 作者单位:贵阳医学院附院 呼吸科, 贵州 贵阳 550004

【关键词】 哮喘; 支气管哮喘; 系统健康教育; 用药依从性

哮喘是一种气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全世界哮喘患者已逾3亿,中国有近3 000万哮喘患者[1,2]。亚太地区哮喘现状研究调查(AIRIAP)结果显示,在1年中, 有33%的哮喘患者需要急诊入院, 15%的哮喘患者需要住院治疗, 22%的哮喘患者有误工、误学,高达27%的哮喘患者至少每周有1次影响睡眠。反复急诊对哮喘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而严重发作则可导致死亡[3]。为提示系统的健康教育对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主要是吸入糖皮质激素)及对病情控制的影响,进行了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哮喘学组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和病情分级标准[2]。选取我院呼吸科2005年10月~2006年12月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成人住院患者72例作为健康教育组,出院后有4例患者由于经济原因失访而未统计在内,实际完成调查68例,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20~72 岁, 平均(36.4±12.4)岁;病程10个月~40 年。哮喘急性发作的严重程度:轻度4例,中度34 例, 重度30例[2];门诊诊治的哮喘患者42例作为门诊诊治组。至2007年7月完成最后调查。

1.2 测查内容

1.2.1 哮喘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 自行编制。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病程、急性发作次数等。见表1。表1 健康教育组与门诊诊治组哮喘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1.2.2 哮喘疾病知识问卷 自行编制。内容包括哮喘的预防、控制、治疗、管理方面的知识,有快速缓解药和长期预防药的使用、哮喘的触发因素和先兆症状、肺功能的监测等8个部分内容, 共计100分[4]。

1.2.3 用药依从性问卷 自行编制。主要内容为糖皮质激素的吸入应用情况,如糖皮质激素的种类、剂量、方法、时间等[5]。

1.3 测量方法

1.3.1 由经过培训的护士做一般情况调查表的记录,并发放哮喘疾病知识问卷、用药依从性问卷。护士需要查阅患者的门诊病历或住院病历, 核对前6个月医生的医嘱或再次复诊的医嘱。确认糖皮质激素的剂型、用量等。

1.3.2 住院期间对健康教育组患者进行哮喘健康教育。主要为哮喘疾病知识问卷的相关内容,并指导哮喘患者掌握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的正确吸入方法,对患者用药做记录和评判。门诊诊治组哮喘患者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未进行系统的哮喘健康知识教育。两组哮喘患者哮喘疾病知识、用药依从性见表2。

1.3.3 出院后通过信函或上门进行调查,发放哮喘知识问卷及进行用药依从性调查,并做出评判。

1.4 健康教育的实施

  根据《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 及中华医学会规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要求, 对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哮喘知识和心理调适技术等的教育。哮喘知识教育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固定的2名护士实施。针对哮喘疾病的预防、控制、治疗、管理的知识点逐一进行讲解。主要的内容有:正确认识支气管哮喘这一疾病的本质;哮喘发作的触发因素及避免方法; 哮喘的治疗措施及急性发作时处理;哮喘患者的自我管理;解释情绪和哮喘的关系、心理社会因素对哮喘的发病和治疗的影响;示范并教会患者正确测量最大呼气流量( PEF)、气雾剂的正确吸入方法及吸入药物后口腔的护理方法。通过教育使患者和家属达成共识, 保证出院后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不养宠物,保持室内环境洁净,避免接触室内外的变应原, 减少剧烈的情绪表达[1]。彻底消除患者对吸入激素的恐惧心理,能坚持用药。护士根据统一制定的健康教育提纲, 对患者进行4个学时的教育,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情况可以分次进行, 但必须在出院前按照健康教育提纲全部完成。每次将健康教育的资料发给患者, 便于患者巩固学习、再领会。对于吸入药物的使用方法和肺功能的自我监测技术, 在讲解示范后让患者自行练习, 以期达到熟练掌握。

1.5 统计学方法

对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支气管哮喘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健康教育组与门诊诊治组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患者主要因经济原因而未住院进行治疗)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两组间具有可比性。

2.2 健康教育前后哮喘知识和用药依从性比较

健康教育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加强了健康教育,患者出院后6个月,对哮喘疾病知识和用药依从性复测的结果见表2。哮喘知识知晓、用药依从性与健康教育前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1)。表2 健康教育组与门诊诊治组哮喘知识、用药依从性的比较

(1)健康教育组健康教育前与门诊诊治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 0.05);(2)健康教育组健康教育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1)

3 讨论

  1989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心肺血液研究所(NIH)与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GINA 计划,旨在更新哮喘控制观念: 哮喘控制不只是控制症状, 而是达到对疾病的完全控制。使哮喘患者了解避免接触什么,是对哮喘的二级预防,有效的二级预防是降低我国哮喘患病率的根本措施[6]。现实状况是哮喘患者的疾病知识严重短缺。Noreen等[7]研究指出哮喘健康教育效果的体现是患者自我控制技术的掌握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而贯彻防重于治,吸入糖皮质激素是哮喘防治的基础,教育患者进行自我监测、规范吸入糖皮质激素对于预防哮喘的急性发作、 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8]。哮喘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管理是哮喘防治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哮喘教育可以显著地提高哮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更好地配合治疗和预防, 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加强对哮喘知识的认识。本研究显示,健康教育前患者的疾病知识知晓为38.24%,用药依从性亦较差,仅为29.41%,显示哮喘知识普遍缺乏,用药依从性欠佳;经过健康教育后,哮喘知识知晓率与用药依从性有显著的提高,分别提高到67.65%、76.47%,提示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哮喘患者的认知水平和用药依从性,因此,对哮喘患者加强哮喘健康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健康教育对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本研究显示,入院时调查前6个月用药依从性,68例患者依从程度中等者14例,良好者4 例,依从率仅为 29.41%;出院后6个月,68例患者依从性中等者23例,良好者29例,依从率为76.47%,提高了47.06%,健康教育前后的用药依从性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对哮喘患者加强教育、管理对控制哮喘发作、提高生存质量非常重要。哮喘患者用药依从性差的原因主要有:对吸入用药的优点认识不足, 对吸入用药治疗的作用有疑虑;畏惧药物的副作用;未能够掌握正确的吸入方法;用药后曾经出现了副作用而不敢继续使用;患者经济困难,无法承担治疗的费用。医源性的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某些医生对哮喘的诊断及治疗的新进展不了解,不能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教育,或医生不愿花时间向患者解释药物的作用及使用方法等。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对哮喘的基本概念、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有了正确的认识,并且了解自己的病情,减少不必要的顾虑,从而正确、规律地使用药物,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达到哮喘长期管理的目的。

  虽然一半以上的哮喘患者知道气道炎症是导致哮喘的根本原因,但目前我国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比率仅为6%,寻找价廉的药物及适合国人的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及联合治疗)是医务工作者需迫切解决的问题[9]。另外,如何更好地对门诊哮喘患者进行管理,使其避免和控制诱发因素,减少哮喘发作,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夏新利,赵红霞. 健康教育对提高哮喘患者自我监测能力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6(9):135-136.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3(3):132-138.

[3]Lai CK,de Guia TS ,Kim YY,et al. Asthma control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he Asthma Insights and Reality in Asia-Pacific Study[J].Allergy Clin Immunol,2003(111):263-268.

[4]宋旭红,卢莉. 健康教育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5(10):751-752.

[5]唐晓萍,陈香.定量雾化吸入器使用情况的调查及指导[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4.

[6]钟南山.我国支气管哮喘防治研究重点及努力方向[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12):809-811.

[7]Noreen M, Clark D.Strengthening asthma education to enhance disease control[J].Chest, 2002(121):1661- 1669.

[8]刘爱美, 王茂彬, 郄举才. 哮喘患者吸入激素依从性调查[J].中国综合临床, 2001(8) :592.

[9]何权瀛.我国十余年支气管哮喘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3):141-142.
提示
本文从互联网转载,如有版权信息,来电告知,立马删除!0575-83556192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医药研究数据| 医药资料| SDA药品评审中心| 中医网| 中药处方系统|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240604819103159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