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作者:王凤仪,王小荣 ,杨 朴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摘要】 分析了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的病理之汗及药后正汗,阐明测病理汗在温病过程中有辨证论治和判断预后的作用,测药后汗对判断病情的向愈提供充分的依据。
【关键词】 温病;测汗;临床应用
测汗的提出最早见于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所著《吴医汇讲·温热论证篇》,其曰:“救阴不在补血,而在养津与测汗。” 也就是说,治疗温病在于通过观测汗液以推断津液盈亏,便于透邪救阴。主张将“出汗”作为判断疾病顺逆转归的一项客观指标,并广泛用于指导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的治疗。汗作为人体的五液之一,是人体阳气蒸化津液从玄府排泄而成,它协调营卫,润泽肌肤,维持人体生理平衡。正如《素问·阴阳别论》所言“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以阴津为材料,阳气为鼓动,玄府为通路,如果三者之间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太过或不及,皆会发生排汗异常,如无汗、大汗、绝汗、战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等。观测这些异常出汗现象,能帮助判断机体内阴阳、气血、津液的盛衰,气机的通塞,疾病的预后等。正如章虚谷所说:“测汗者,测之以审津液之存亡,气机通塞也。”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与阳热邪气密切相关,而热邪又最容易耗伤津液,故前人总结,治疗温病“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故掌握机体津液的盈亏是论治温病、推测预后的关键。而津液盈亏的信息获得,测汗是重要方法之一。其原因在于汗由津液化生,出于体表,便于观察与监测,所以把隐性的、不见的阴津,通过客观的、易见的汗来推测,体现了“有诸内必形诸外”的思想。因此,探讨测汗在温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测病理汗
温病的病理性汗出主要有无汗与汗出两种情况。
1.1 无汗
无汗指皮肤不潮湿,望之、触之或自觉无汗液,常见于卫分证阶段或营、血分证阶段。
卫分证是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导致卫气功能失调而引起的证候类型,其临床特点是: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少汗,口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卫分出现证候而无汗,与邪气侵犯病位及所致病机有关。叶天士《外感温热篇》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温邪侵袭的途径多从口鼻而入,邪踞的部位在肺,虽有表证,但无表邪,即卫分证的病位在肺而不在肌表;卫分证的病机本质是郁热,因肺主一身之气,卫气的宣发,津液的敷布,皆由肺气所主,当温邪由口鼻而入侵于肺,则肺气不宣,卫气郁阻,皮毛开阖失司则无汗或少汗。这种现象与邪犯肌表之寒热、无汗是不同的。为此,对卫分证的治疗与伤寒太阳证的治疗不同。二者虽均用汗法,但前者为辛凉解表发汗,后者为辛温解表发汗。辛凉解表发汗,是按“火郁发之”的原则进行透邪外达,则不发汗而达汗出之目的,以便温邪随汗出而病愈。用药宜选辛凉轻透之品如淡豆豉、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之类。辛以开郁,凉以清热,透热外达,疏理气机,玄府顿开,则微微汗出,热减脉缓。这种药后正汗的出现,既是卫分郁热外出的唯一途径,更是肺气开达、郁热得解、营卫已和的重要标志。
《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水谷之精气,其清者为营,流注脉中,化生为血,说明营是血的前身,故有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之说。温病学认为营分证是热邪在气分不得清泄,则津灼正亏,扰乱心神。临床以身热夜甚、无汗、心烦谵语、舌质红绛为辨证要点;血分证为营分证不解,则进一步深入血分,热陷更深,病势更重。临床表现除营分证而外,一般多有吐血、衄血、便血、溲血或蓄血,斑疹透露,舌色深绛,躁扰发狂。这些证候的发生均与“郁热”有关,热郁于内,不得外泄,营分有热势必累及血分,这样不仅营阴受损而且血亦耗损,劫灼营阴,而无作汗之源,于是“夺津者无汗”“夺血者无汗”。对于这种郁热,其治疗“在营犹可透热转气,在血可凉血散血”,其中的“透”和“散”均有达外之作用,是邪热有出路的关键。
透热转气的代表方有清营汤,方中生地黄、玄参、麦冬增液清热以充汗源;犀角味虽咸寒,但其气清香,清里透发,寒而不遏,毒盛不能透发者用之尤佳;丹参既可除烦热、养心血,又能活脉络清瘀热;黄连苦寒,配犀角直折其火;妙在用金银花、连翘、竹叶,性凉质轻,气味清香,寓透于清,以清透泄热,使营分郁热转出气分,汗出发散而解。经清营凉血养阴透邪后,患者亦可遍身津津汗出,热退神清,舌由绛紫转为红活而润,临床据此正汗则可推断营阴已复,营热已透,疾病向痊愈的方向发展。
凉血散血法当使气机通畅,邪热不致内郁而外达。血分实热证,以动血出血为特点,是瘀热互结造成,其中淤阻血脉、闭阻气机是重点,当在凉血的同时佐以散血。散血不仅可以活血化瘀,防凉血药物之凝滞,而且可以散血中伏火,畅达气机。故犀角地黄汤中犀角清热凉血解毒,配生地黄既可解血中热毒而止血,又可生津养阴;赤芍和营泄热;牡丹皮凉血散血通络。瘀血除、气机畅,郁热方能外达,津血才能循其常道而不妄行,亦能通身汗出而血止。
1.2 汗出
汗出,指皮肤潮湿,望之、触之或自觉有汗液,温病中常有多汗、绝汗、战汗等形式,是汗出异常的一种量化或预后判断反映,多见于气分证阶段或危重阶段。
1.2.1 多汗
气分证是肺卫表证未罢,温邪入里,热炽津伤,病邪内传气分所致。病变范围广、涉及脏腑多。临床由于病变部位的不同,其证候表现也各有侧重,一是邪热停留在何处,则何处病甚,可有热扰胸隔、邪热壅肺、热结胃肠、热郁胆经等病症。二是里热蒸腾,迫液外出,则有多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等,如正邪剧争,里热炽盛,迫津外泄,则多汗;上焦热甚,迫津外泄,则头汗;热郁胆经,气机不畅,则半身汗;热结大肠,燥屎内结,则手足心汗,等等。一般而言,体若燔炭,汗出而热散,气分证为何大汗出而热势不退呢?这与热邪内迫、气机不畅有关。其主要病机变化仍然是正邪剧争和热郁气机两个方面。叶天士提出用清气法施治,用辛寒之品大清气分邪热、苦寒之剂通下里热邪火、轻清之品透泄热邪等法。具体使用药物均清热而不凉遏,通下而不过剂,透达而不耗散。达到不发汗而有汗出、汗出则气分证热衰汗止的效果。比如里热蒸腾而津液耗损呈现出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等阳明经证,叶天士急投白虎汤因势利导透邪外达,药后热衰汗敛,转见遍身微汗,脉静口润,这正是热邪由里透表、津液重新敷布之佳象;又如燥热与肠中糟粕相搏结而阻塞气机呈现日晡潮热、大便秘结、手足汗出等阳明腑实证,多予承气汤逐其热结、急下存阴,待通下后往往也是遍体津津而汗。此正汗也是热结已开,气机通畅,阳施阴布的结果。在这方面张锡纯体会最深,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精辟的论述:“白虎汤与白虎人参汤,皆非解表之药,而用之得当,虽在下后,犹可须臾得汗。不但如此,即承气汤,亦可为汗解之药。”说明清热、通下、透邪其实是“调剂阴阳,听其自汗,非强发其汗也”。
1.2.2 绝汗
绝汗指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大汗不止,每可导致亡阳或亡阴,又称脱汗。温病发展过程中,脱汗并非罕见,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由于邪气太盛,正气不支,出现突然衰竭的亡阳证;二是暑热伤气耗津,津气欲绝;三是热烁真阴,阴竭阳越;四是吐、利、大汗、亡血、邪气久羁,正气耗竭而气陷阳脱。若骤然大汗不止、汗出如油、汗热黏手、而有唇干齿槁、舌红无津、神志恍惚、脉散大无力者为亡阴脱变之象;若冷汗淋漓、汗稀如水、肤冷肢厥、面色灰惨、神气衰微、夺气无语、脉伏难触、舌淡无华者则为气脱亡阳之象。无论亡阳或亡阴,皆以固脱为急务。如何固脱?温病学家以元气虚衰立论,重用人参大补元气,亡阴者配以麦冬、五味子等酸甘化阴、益气生津、敛汗固脱;亡阳者配以附子、龙骨、牡蛎等回阳敛汗、以固厥脱。如此元气得固,守阴留阳,则汗不外泄,转危为安。
1.2.3 战汗
战汗即战栗而汗出。温病过程中出现战汗,是邪气流连气分已久,而正气尚未虚衰,还能奋起驱邪外出,力透重围所致。战汗欲作,大多先有四肢厥冷、爪甲青紫、甚或肢冷脉伏等先兆,此乃邪盛正馁,邪伏不去。一旦正气得复,正气奋起鼓邪外出,邪正相搏剧烈,即为疾病的转折点。其表现是病人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几经挣扎,继而全身透出大汗。若战而汗出热退,患者身凉脉静,标志着正胜邪却,病邪已解,是顺象,疾病向愈的征兆;若战而无汗出者,仍见脉疾神燥,多因中气亏虚,不能升发托邪,病邪内陷,乃逆证,预后危重。
2 测药后汗
由上可看出,大多数温病须由汗出而解:在卫分阶段,辛凉轻透汗出而病愈;在气分阶段,清透郁热,热结遂开,气机通畅,阳施阴布,亦能汗出病解;甚至在营分、血分阶段,投以清营凉血之药,亦能通身汗出而解。可见“汗出”为邪热外达的表现,这里的得汗其情如何?遵桂枝汤将息法,应是“遍身漐漐微似有汗”,此即仲景所求之正汗。所谓正汗,标准有四:即遍身漐漐,微微有汗,持续不断,随汗出而热衰脉缓。这种正汗的发生,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所说:“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指出正汗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阳气与阴津的充盛,阴津足而作汗之源不乏,阳气盛而蒸腾气化有权;二是气机畅达,阳施阴布而能输达肌腠以化汗。二者缺一不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以示正气来复。所以测得正汗说明邪去正安,汗出病解,与生理、病理之汗都不同。临床观察,小儿腺病毒肺炎,即使高热喘促,肺大片实变,或并发心力衰竭、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只要见到药后正汗,病情随之好转乃至痊愈。足见正汗对判断病情的向愈有充分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