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药药网 /医药资料 /《金匮要略》腹痛治则治法浅析
《金匮要略》腹痛治则治法浅析
内容
作者:张建伟,王 苹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摘要】 通过对《金匮要略》腹痛的治则治法分析,将腹痛的治疗归纳为调阴阳,补虚损;祛实邪,消积滞;调脏腑,理气血;安蛔止痛四大治则及甘温建中、温阳化饮、温阳散寒、养血散寒、通里攻下、驱除寒实、理气和血、活血逐瘀、疏肝理脾九大治法,对腹痛的临床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金匮要略》;腹痛;治则治法
腹痛是临床常见病证,《金匮要略》中对于腹痛的论述主要见于《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等篇中。就其种类而言有腹中痛、绕脐痛、小腹痛、少腹痛、心下痛等。就其性质而言有“痛”“满痛”“切痛”“坚痛”“刺痛”等;就其病情而言有寒、热、虚、实之别,治疗不外扶正祛邪、温补通消之异。病机方面不离“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大基本病机。本文仅就书中腹痛的治则治法探讨如下。
1 调阴阳,补虚损
气血阴阳既是脏腑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气血阴阳亏虚,脏腑经络失于濡养,不荣则痛,从而发生腹痛。
1.1 甘温建中法
此法适用于中焦虚寒、阴阳两虚、温养不利之里急腹痛。如第6篇13条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此即论述了机体阴阳两虚,偏于脾胃阳虚,不能温煦、充养脏腑,而致腹中拘急疼痛。故用小建中汤来甘温建中,调和阴阳,缓急止痛。方中重用饴糖柔润芳甘为主,建立中气,故以之得名;用草、枣之甘,健脾益胃而缓肝急;生姜、桂枝辛温通阳调卫气,使阳津阴液得以化导,取其“辛甘化阳、阳生阴长”之义,所谓“从阳引阴”也;重用芍药六两,敛阴和营,意在“酸甘化阴”,肝血得养,阴生而阳长,所谓“从阴引阳”也。诸药配伍,诚如尤在泾所言“是方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金匮要略心典》)。又如第10篇14条证见“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看似寒实证,实则为严重的虚寒证,因脾胃阳衰、中焦寒甚,寒邪充斥脏腑经络内外,上下攻冲而致剧烈腹痛。故治用大建中汤来大建中气,散寒止痛。
1.2 温阳化饮法
此法适用于脾胃(肾)阳虚、寒饮内停的腹痛证。如第10篇10条云:“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由于脾胃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留腹中,阳气运行受阻,不通则痛,故治以附子粳米汤温阳散寒、化湿降逆。又如第20篇10条所述,妇人妊娠胎动不安之白术散,适用于脾虚而寒湿中阻之人,临床常见脘腹疼痛、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甚则胎动不安等症。当用白术散来温中除湿、健脾安胎。再如第10篇16条云:“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此乃因脾肾阳虚,水饮内盛,寒气挟水饮上逆,所以出现寒饮腹痛及阳气不达于四肢的厥逆症状。治疗以赤丸散寒止痛、化饮降逆。
1.3 温阳散寒法
此法适用于阳虚阴寒内盛、经脉挛急所致的腹痛。如第6篇15条云:“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其腰腹拘急不舒疼痛乃因肾阳虚、腰腹失于温煦所致,故用肾气丸温肾助阳化气。方中干地黄滋补肾阴,山茱萸、山药滋补肝脾,辅助滋补肾中之阴,并以少量桂枝、附子相合,温补肾中之阳,泽泻、茯苓利水渗湿,牡丹皮清泄肝火,与上药相伍,意在补中寓泄,补而不腻。诸药合用,阴中求阳,振奋肾气,腰疼、少腹拘急诸症自除。
1.4 养血散寒法
此法适用于血虚里寒之腹痛。如第10篇18条云:“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此即论述了血虚寒疝胁腹疼痛。气血本可互相化生,今血虚气亦虚,气虚则寒自内生,胁腹失却血的濡养和气的温煦,则筋脉拘急疼痛。若妇人产后血虚,寒邪趁虚入里,亦可致腹中绞痛,喜温喜按(第21篇4条),二者均治以当归生姜羊肉汤补虚养血、散寒止痛。又如第20篇4条,假令冲任虚寒,阴血不能内守,气血失调,所致妊娠下血腹中痛,则用胶艾汤调补冲任,固经养血止痛。方中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养血和血,阿胶养血止血,艾叶温经暖胞,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 ,痛消血止。
2 祛实邪,消积滞
凡胃肠实热积滞、宿食内停及实 (瘀)热内结或过食生冷,致寒湿内停等,均可损伤脾胃,致腑气通降不利,气机阻滞,而发生腹痛。
2.1 通里攻下法
此法适用于实热证之腹满痛。凡胃肠实热积滞、宿食内停及实 (瘀)热内结等均可加减应用,以荡热攻下去实的大承气汤为代表方。如第10篇13条云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方中大黄荡实攻下,芒硝软坚破结,枳实、厚朴行气破滞,合用使里热得泄,积滞得除。此外临证时可根据兼病、并病之不同,选用小承气汤、大柴胡汤、厚朴大黄汤等方。
2.2 驱除寒实法
此法用于阳气不运的寒实内结证。如第10篇15条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乃因素体阳虚,气机不运,积滞内停,腑气不通,寒实内结,所致胁腹疼痛,故治用大黄附子汤温阳通便,散寒止痛。方中大黄泻下通便,附子、细辛温经散寒止痛,使寒邪得温,实邪得下,胁腹疼痛得除。又如第10篇15条“当下其寒”“可下之”等亦属于寒实可下之证,亦当用温下寒实法论治。再如第10篇17条云:“……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其绕脐痛乃因寒实内结、阳气不行所致,故仲景急用大乌头煎峻逐寒邪止痛。方中独用乌头大辛大热,驱阴寒痼冷止痛,用蜜煎以减轻乌头之毒,延长药效。正如魏念庭云:“乌头辛热,逐寒邪,开阴闭,专用建功,单刀直入,竞趋虎穴,其取效之最径捷者也。”若兼表证,可合桂枝汤表里同治。
3 调脏腑,理气血
情志失调,抑郁恼怒,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或忧思伤脾,或肝郁克脾,肝脾不和,气机不利,均可引起脏腑经络气血郁滞,引起腹痛。如《证治汇补·腹痛》谓:“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入腹。”若气滞日久,还可致血行不畅,形成气滞血瘀腹痛。
3.1 理气和血法
此法适用于气血郁滞成实、气机痹阻不通所致的腹痛。如第21篇5条“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方中枳实破气散结,炒黑能行血中之气;芍药和血止痛;大麦粥和胃安中。合而用之,使气血通畅,腹痛自已。再如第8篇2条云:“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病由惊恐恼怒,肝气郁结化热,随冲气上逆,肝郁气滞,血行不畅,而致腹中痛。治用奔豚汤以疏肝清热、降逆平冲止痛。
3.2 活血逐瘀法
此法用于瘀血内结所致的腹痛。如第21篇6条“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于脐下,以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由于瘀血内结,病重药轻,枳实芍药散已经不能胜任,非攻坚破积之剂不能除,应当以破血之药攻逐瘀血,方用下瘀血汤。方中大黄荡涤瘀血,桃仁活血化瘀,虫逐瘀破结,酒煎入血分。诸药合用,瘀血得下,腹痛得消。若经水不利系因瘀血内结所致者,亦可用本方治疗。又如第22篇10条“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现者,土瓜根散主之”及第22篇14条“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均由于瘀血内结导致月经不利、腹痛,治疗当以活血通瘀为主。土瓜根散中土瓜根、赤芍、虫活血化瘀;桂枝温通经脉,酒煎以行药势。抵当汤之瘀重于土瓜根散,药用水蛭、虫攻其瘀,大黄、桃仁下其瘀血,诸药合用,则瘀去、经调、痛止。
3.3 疏肝理脾法
本法适用于肝脾失调、血郁湿滞所致的腹痛。如第20篇5条“妇人怀娠,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及第22篇17条“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二者皆因肝脾不和而引发腹痛。方中重用芍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当归、川芎和血调肝;泽泻、白术、茯苓健脾利湿。诸药合用使肝血充足,气机条达,脾气健运则湿邪除、腹痛解。
4 安蛔止痛
安蛔止痛法适用于蛔虫寄生于腹中,由于肠寒等因素致蛔虫上下窜扰,气机逆乱,腹痛时发时止。如第19篇6条,用甘草粉蜜汤以和胃、安蛔止痛。如第19篇8条,“蛔厥者,乌梅丸主之”。蛔虫遇寒则动、得温则伏、得酸则静、得苦则安,故方中重用乌梅,并用醋渍,以安蛔止痛,并能敛肝泄热为君药;黄连、黄柏味苦性寒,清心肝之热,苦能安蛔;用大辛大热之蜀椒、细辛、附子、干姜、桂枝以温脏祛寒,使脏温蛔安;人参、当归补气养血,养中安脏,是为祛邪安中之计。
提示
本文从互联网转载,如有版权信息,来电告知,立马删除!0575-8355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