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药药网 /医药资料 /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34例
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34例
内容
作者:蔡粉桃 作者单位:秦安县中医医院,甘肃秦安
【摘要】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34例,并与口服维脑路通片治疗的34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1 %,对照组总有效率85.3 %,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具有较好地补气逐瘀、活血通络的作用。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
中风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相当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在我国城乡均居各类死因的第2位。据统计,大约有四分之三的存活者不同程度地出现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和口角流涎等后遗症,丧失了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的治疗就相当关键。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剂,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由生黄芪、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和地龙组成,主治元气亏虚、气不能推动血行而见脉络淤阻的中风后遗症,2005年至2006年笔者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34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68例患者均为我院2005年至2006年的住院及门诊患者,经头颅CT检查后确诊为中风,急性期已过,留有后遗症,证属气虚血瘀型。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口角流涎和肢体无力等。其中出血性中风46例,缺血性中风2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其中治疗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80岁;病程最短10 d,最长2年。对照组中男17例,女17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81岁;病程最短15 d,最长1年6月。两组性别、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予补阳还五汤加减。处方:黄芪60 g、当归尾9 g、地龙10 g、乌梢蛇12 g、丹参12 g、桃仁9 g、红花6 g、川芎9 g、全蝎6 g。气虚明显者加党参以益气通络;言语不利者加远志、石菖蒲、郁金以祛痰利窍;肢体麻木加木瓜、伸筋草以舒筋活络;肝阳上亢加白芍、菊花以滋阴熄风。每日1剂,早晚2次煎服,连服1月后,改为研末冲服,共服用半年后观察疗效。
2.2 对照组
口服维脑路通0.2 g,每日3次,空腹温开水冲服,服后半年观察疗效。
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停用其他药物,并嘱患者清淡饮食,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定时给患者翻身、捶背、按摩肢体,并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风后遗症诊断标准》[1] 中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标准。痊愈:语言及肢体运动恢复正常,生活完全自理或正常工作,CT复查脑出血灶完全吸收或部分软化灶、梗死灶消失或遗留软化灶。显效:语言明显恢复,肌力在IV以上,生活基本自理,CT复查脑出血吸收60 %以上,梗死灶明显减小。好转:语言有一定恢复,肌力在Ⅲ级以上,生活部分自理,CT复查脑出血吸收不足60 %,梗死灶减小不明显。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生活不能自理。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 0.05)。详见表1。表1两组疗效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中风又称卒中,祖国医学认为其病因有风、火、痰、气,而气虚运血无力导致血液淤滞是一个重要因素。中风后遗症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气虚、肝肾阴虚、心脾肾阳虚为主,标实则以血瘀、痰浊为主,临床中以气虚血瘀型最为常见。治疗上,当以补气与活血通络并用。补阳还五汤全方由7味药组成,方中君药黄芪大补元气之虚,而奏益气行瘀之功;当归尾为臣,活血祛痰而不伤正;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地龙为佐使,以活血化瘀通络。全方配伍严谨,气血并补,标本兼顾,独具匠心,故临床运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代研究也表明,黄芪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大剂量的黄芪能改善脑水肿,增强全身营养状态,并能通过扩张血管作用而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当归及其阿魏酸钠有明显的抗血栓作用,血液流变学研究也表明,当归可能通过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细胞表面电荷而促进细胞解聚,降低血液黏度,即有逐瘀作用,能缓解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头痛、头昏、眩晕、恶心、呕吐等主要症状;川芎可扩血管、抗血凝、增加脑血流量、减轻脑水肿;红花能扩血管,增加脑缺血区的血流量;桃仁能加速血液循环,抗血小板聚集;地龙可抗血管痉挛,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赤芍能抗凝、抗炎、镇静、镇痛,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并能通过脑屏障,对脑组织的营养成分改善起积极作用[2]。本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显著优于维脑路通,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中风后遗症诊断标准[J].中国医学报,1986,1(2):56-57.
[2]张梅奎,尹岭,张学文.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9):77-78.
提示
本文从互联网转载,如有版权信息,来电告知,立马删除!0575-8355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