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药药网 /医药资料 /行气润肠方灌肠治疗慢性便秘46例疗效观察
行气润肠方灌肠治疗慢性便秘46例疗效观察
内容
作者:徐速,王宗荣 作者单位:盐城市中医医院,江苏盐城
【摘要】 目的观察行气润肠方灌肠治疗慢性便秘的疗效。方法根据罗马Ⅲ标准选择慢性便秘病例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予行气润肠方灌肠,对照组予麻仁丸口服,治疗1月,停药3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 %,对照组为65.2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 0.05)。结论行气润肠方灌肠治疗慢性便秘疗效较好。
【关键词】 行气润肠方;灌肠;慢性便秘
慢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以排便困难、排便不适感以及排便时间延长为主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探讨治疗该病的理想方法,我科自2005年2月至2006年2月期间,采用自拟中药行气润肠方气雾弥散灌肠治疗慢性便秘4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92例,均为我院门诊就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46例,男15例,女31例,年龄45~82岁,病程最短1.5年,最长15年,平均8.3年;对照组46例,男20例,女26例,年龄44~80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12年,平均6.7年。均排除肿瘤、结核、克隆氏病、息肉等器质性病变,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依据罗马Ⅲ诊断标准。(1)必须满足以下两条或多条:①排便费力(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②排便为块状或硬便(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③排便不尽感(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④有肛门直肠梗阻和(或)阻塞感(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⑤需要用手操作(如手指辅助排便、盆底支撑排便)以促进排便(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⑥排便少于每周3次。(2)不用缓泻药几乎没有松散大便。(3)诊断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条件不充分。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予自拟行气润肠方灌肠治疗,行气润肠方组成:黄芪30 g、当归10 g、生白术20 g、枳壳15 g、桃仁10 g、白芍20 g、麻子仁20 g、瓜蒌仁20 g。上药加水煎至180~200 mL,患者取膝胸位,清洁肛周皮肤,用电脑灌肠治疗仪(DYG-2A型,南京新技术应用研究所生产)将药液缓慢灌入肛内,每日2次,嘱咐患者尽量保留药液在1 h以上。1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停止灌肠,观察3 d后再行治疗,共治疗3个疗程。
2.2 对照组
予麻仁丸口服,每次6 g,每日2次,服用1月。
2组均停药3月后统计疗效。
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2组间疗效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4 结果
4.1 疗效判定标准[1]
治愈:2 d内排便1次,便质正常,排便通畅,停药1月内无复发。显效:3 d内排便1次,便质趋于正常,排便通畅,停药1月内无复发。有效:3 d内排便1次,便质欠润,排便欠畅,停药1月内无复发。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4.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 %,对照组为65.2 %,两组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意义(P 0.05)。详见表1。治疗组未出现腹痛等不良反应。表1两组疗效比较(例)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5 讨论
慢性便秘是肛肠科的一种常见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基础病、合并症较多。许多患者为提高生活质量而要求采取手术治疗,并且对医生的手术质量有过高的期望,而效果有时却很难保证,医生为此承受着很大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来解决这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本病的中医病机主要为气虚气滞、大肠燥结。针对此病机,笔者自拟了行气润肠方,方中黄芪、白术补脾益气通便,增强行气之力,为君药;当归、白芍养血滋阴为臣药;桃仁、麻子仁、瓜蒌仁润肠通便,解除大肠燥热,为佐药;枳壳行气降气,并使诸药补而不滞,为使药。综观全方,共奏补脾益气、养血滋阴、行气导滞、润肠通便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枳壳不但能加强肠道平滑肌收缩,还能显著地改善肠道平滑肌收缩和舒张的协调性;白术、白芍能调节和促进肠道的蠕动[2-3];桃仁和麻子仁含有丰富的脂肪油,在润滑肠道的同时对大肠有一定的推进作用;瓜蒌仁在滑肠通便的同时,能恰当地松弛大肠;当归可调节机体内分泌,具有神经调节和平滑肌收缩功能,其挥发油可增加肠管血流量,促进平滑肌收缩。此方用电脑灌肠治疗仪灌肠治疗,可将中药汤剂气雾弥散后送达升结肠甚至横结肠,此法避免了传统灌肠法汤剂灌注量大、患者较痛苦的缺陷,且药物可到达距肛门更远的部位。灌肠治疗有利于药物充分吸收,既可改善微循环,又能使药液直接刺激肠蠕动,有利于慢传输症状的改善。本组资料显示中药灌肠疗效优于中成药口服,疗效较好,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
[2]马晓华,樊雪华,陈忠,等.白术对动物胃肠的作用及其机理探讨[J].中华消化杂志,1996,16(5):261.
[3]王道芳.浅述桃仁与苦杏仁的药理及临床运用[J].基层中医药杂志,2002,16(5):57.
提示
本文从互联网转载,如有版权信息,来电告知,立马删除!0575-8355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