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药药网 /医药资料 /益肺止喘膏穴位贴敷防治儿童哮喘复发的临床研究
益肺止喘膏穴位贴敷防治儿童哮喘复发的临床研究
内容
作者:薛俊美,王明香 作者单位: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 ;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
【摘要】 目的观察应用益肺止喘膏穴位贴敷防治儿童哮喘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80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20例予益肺止喘膏穴位贴敷,对照组60例予酮替芬口服,观察患儿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及发病次数的变化,同时测定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肺功能、肺阻抗血流图。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 %,显著优于对照组(73.33 %),P 0.01;治疗组在改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益肺止喘膏穴位贴敷能增强患儿免疫力,提高肺功能,改善肺循环,对防治儿童哮喘复发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 益肺止喘膏;外治法;儿童哮喘
儿童哮喘是儿童呼吸道常见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近年来儿童哮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缓解期的合理治疗是预防哮喘反复发作的关键。近年来我们采用自制益肺止喘膏穴位贴敷防治儿童哮喘,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80例资料完整的患儿均为2005年3月至2007年12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患儿,均符合儿童哮喘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将180例患儿随机分为益肺止喘膏治疗组120例及酮替芬对照组60例。其中治疗组男68例,女52例;年龄3~5岁68例,6~9岁34例,10岁以上18例;平均病程(3.72±1.84)年。对照组中男35 例,女25例;年龄3~5岁31例,6~9岁11例,10岁以上18例;平均病程(3.96±1.76)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2003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科组修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中医儿科哮喘缓解期肺脾气虚辨证标准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会议制定的(1999年9月厦门会议修订)血瘀证标准[2]。
2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予穴位贴敷益肺止喘膏(药物组成:黄芪、桃仁、延胡索、白芥子、细辛、甘遂、生姜等,由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剂科提供)。贴敷方法:将带有药膏的自粘性消毒敷料贴于穴位, 1~2 d取下,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一般用2~3个疗程。穴位:肺俞、定喘、膻中、神阙、足三里等交替贴敷。发作期根据病情酌情给予平喘中药口服。
2.2对照组
口服酮替芬,由江苏鹏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片1 mg,批号:H32023636。3~5岁0.5片/次,6岁以上1片/次,均每日2次,连服2~3月。发作期间酌情给予中药口服或静滴抗生素、激素治疗。两组均治疗2月,并随访1年。
3观察指标
(1)安全指标: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2)一般项目: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变化;治疗前后发作次数比较;两组患儿总疗效的比较。(3)辅助检查:免疫球蛋白含量、血清特异性IgE、T细胞亚群、肺功能、肺阻抗血流图。
4统计学处理
采用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统计教研室研制的PEMS3.1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分析,计数比较用χ2检验分析。
5 结果
5.1疗效判定标准[3]
完全缓解:不需要任何药物,无喘息症状1年半以上。显效:用非平喘中药或西药喘息可缓解。有效:哮喘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时间缩短。无效:症状及哮喘发作次数均无改善。
5.2 症状、体征及发作次数比较
5.2.1治疗后两组患儿症状、体征变化比较
见表1。治疗后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改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 0.05或P 0.01),提示益肺止喘膏外敷对缓解期哮喘患儿的症状、体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表1治疗后两组患儿症状和体征变化比较
5.2.2 两组治疗前后哮喘发作次数比较
见表2。由表2结果可知,两组均能显著降低哮喘患儿的平均每年发病次数,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1)。
表2两组治疗前后平均每年发病次数比较 (±s)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1205.68±1.602.12±1.95^^△对照组605.49±1.884.09±2.1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 0.05,^^P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1
5.3实验室检查结果
5.3.1 安全指标
血、尿、便常规两组中除8例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偏高外,其余均未见异常;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
5.3.2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含量、E花环测定结果比较
对两组部分患儿进行了治疗前后的血清IgG、IgA、IgE、E花环测定。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前免疫球蛋白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见表3。
5.3.3 两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的比较
见表4。治疗组治疗后患儿血清中CD4含量及CD4/CD8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5.3.4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比较
见表5。两组患儿治疗前肺功能各项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5.3.5 治疗组治疗前后肺阻抗血流图变化比较
对治疗组30例年长儿进行了肺阻抗血流图治疗前后的对比观察。结果显示益肺止喘膏可使患儿肺阻抗血流图的波幅、C波振幅、右心肌指数显著上升(P 0.05或P 0.01),使肺动脉压、肺外周阻力显著下降(P 0.01),提示治疗后患儿的肺微循环障碍得以改善。见表6。表3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E花环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1表4两组治疗前后 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表5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结果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1表6治疗组治疗前后肺阻抗血流图变化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P 0.01
5.4 两组总疗效比较
见表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表7两组总疗效比较(例)
组别n完全缓解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120263847992.50^对照组60318231673.3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6 讨论
哮喘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外邪引动体内的伏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发为哮喘。同时,伏痰留饮久居于肺,导致气机运行障碍,气滞则血停,血停为瘀,痰瘀互结又可加重哮喘的症状,因此我们拟益气活血、温肺化痰为治则组方选药。方中黄芪甘温入肺脾,可温阳益气、补肺固表;桃仁苦甘入肝肺,活血化瘀、降逆止咳;延胡索行气活血;白芥子利气散结、温肺祛痰;细辛外散风寒、内化痰饮;苦寒之甘遂,在白芥子、细辛之大辛大温的制约下,寒性大减,从而发挥其祛痰逐水之效;生姜温肺化痰、止呕下气,且以姜汁调药辛温走窜,可促进药物吸收。诸药共奏益气活血、温肺化痰之效。从而达到温阳散寒以固表,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活血化瘀以祛邪,达“气血流通即是补”的效果。从根本上达到防治本病的目的。
在治疗方法上鉴于小儿长期服药困难,我们根据清代吴师机的“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用之药即内用之药”及“膏药统治百病”的理论,参照《张氏医通》白药饼方加减研制成益肺止喘膏局部贴敷,运用穴位贴敷法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及刺激穴位和经络的共同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选取穴位,其中肺俞为肺之背俞穴,肺之募穴,乃治咳嗽之要穴,可输调肺部气血,使肺气得以宣发、肃降;膻中为气之会穴,可豁痰理气;定喘为经外奇穴,是平喘的有效穴;天突可降逆平喘化痰;足三里为全身要穴之一,又具强身保健作用,主治众多。脐部敷药,能改善血液循环,调整机体免疫状态。另外,肺俞、膻中、神阙、足三里、定喘还具有双向性调节作用,哮喘发作时可治疗,未发作时可预防。
本研究表明,益肺止喘膏能够有效改善哮喘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减少哮喘发作次数,调节机体免疫力,改善肺部微循环障碍,增强患儿肺部防御功能,从而有效防治小儿哮喘的复发。此法因小儿容易接受、安全性高、方便经济,故可作为临床治疗哮喘患儿的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科支气管防治常规(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2):100.
[2]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专业委员会.小儿血瘀证诊断标准(试行方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2):104.
[3]张家骏.哮喘防治策略[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37-38.
提示
本文从互联网转载,如有版权信息,来电告知,立马删除!0575-8355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