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实寒温属性的古代临床应用文献考证
内容
作者:苗瑜李,张增敏 作者单位:1.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山西长治;2.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摘要】 目的针对近年来枳实药性的寒温分歧,运用传统中医的认识方法,进一步观察考证枳实的寒温属性,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和整理古代枳实临床应用文献资料,制定考察原则,比较枳实治疗寒热病证的应用情况。结果历代传统中医的枳实应用以热证最多,其次为寒热错杂证或寒热不明显证,寒证最少。结论枳实的寒温属性值得进一步商榷。

【关键词】 枳实;寒温属性;理论研究

有关枳实的性味,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有明确的认识,其言“枳实味苦,寒”。《吴普本草》亦记载:“雷公:‘酸,无毒。’李当之:‘大寒。’”其后,梁陶弘景《神农本草经注》、唐苏敬《新修本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等皆称枳实性寒。而《别录》则言“枳实,酸,微寒,无毒”,宋唐慎微《经史证类大观本草》、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清汪昂《本草备要》等也认为枳实微寒。

建国后,各类《中药学》教材和相关书籍的记录分歧较为明显。如具有代表性的《中药大辞典》记有枳实性味苦寒;凌一揆主编的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五版教材《中药学》中明言“枳实苦、辛,微寒”;郭兰忠等编撰的《现代实用中药学》也认为枳实苦、辛,微寒;1990年《药典》确定为“枳实苦、辛、酸,微寒”。然而,1978年成都中医学院主编的《中药学》教材提出枳实微温的观点;1995年及2000年版《药典》亦改为“枳实性味苦、辛、酸,温”。可见,人们对于枳实药性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尤其是近代一些学者的认识和传统认识有明显不同。为进一步探讨枳实的寒温属性,本文首先对传统中医应用文献进行考证。

1 历代医家对枳实性能的认识简介

枳实的性能记载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其言“枳实味苦,寒。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其后多数医家与之有相似的认识, 主要用以治疗胸胁脘腹部的水饮痰瘀食积等症。如《名医别录》曰:“枳实,酸,微寒,无毒。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金李杲的《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记载“枳实味苦、酸,性微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四:消胸中之虚痞;逐心下之停水;化日久之稠痰;削年深之坚积。”其在《用药心法》中进一步认为“枳实,洁古用去脾经积血,故能去心下痞,脾无积血,则心下不痞”。元朱震亨《本草衍义补遗》曰:“枳实泻痰,能冲墙倒壁……滑窍泻气之药也。”元张元素《医学启源》也认为枳实“气寒味苦,除寒热,去结实,消痰痞,消宿食……散败血……纯阳,去胃中湿,去瓤,麸炒用”。此外,唐甄权在《药性本草》中提到“解伤寒结胸,入陷胸汤用;主上气咳喘。肾内伤冷,阴痿而有气,加而用之”,明显扩大了枳实的应用范围。

明清时期,黄元御的《长沙药解·卷一》中记载枳实“涤荡菀陈,功力峻猛,一切腐败壅阻之物非此不消”。《成方便读·消导之剂·香砂枳术丸》亦言“枳实……能消能磨,无所不至”。吴仪洛的《本草从新》记载“枳实,苦酸微寒。……杀虫,败毒”。《侣山堂类辩·卷下》言枳实“性味苦寒……如病胸腹实而当下者,应用实”。现代《百药效用奇观》中有“枳实血中气药,去瘀则生新,故亦利于心”。《现代实用中药》记录枳实能“治咳嗽,水肿,便秘,子宫下垂及脱肛”。

另外,历代医家还明确提出了枳实的药物禁忌。如明陈嘉谟编著的《本草蒙筌》,书中有言枳实“味苦、酸,气寒。……能损至高之气,不宜接济服多。虚怯劳伤,尤当全禁”。明李士材《雷公炮制药性解》中也说:“枳实味苦酸,性微寒无毒……气弱者忌之。” 以上虽然认为枳实禁用于虚证,但同时不少医家也提出了合理应用的方法。如元王好古撰《汤液本草》即言:“枳实,气寒,味苦酸咸,纯阴,无毒。益气则佐之以人参、干姜、白术……”明《景岳全书·本草正》亦谓:“枳实味苦微酸,微寒……去胃中湿热,佐白术亦可健脾,佐大黄大能推荡,能损真元,虚羸勿用。”

总之,历代医家多数认为枳实味苦微寒,善于破滞气、行痰湿、消积滞、除痞满,主要用于积滞内停、气机受阻之痞满胀痛、便秘或泻痢后重等,不论气血痰食皆可配伍。

2 枳实的古代临床应用文献考证

中药药性理论认为药物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所产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因此要确定枳实的寒温属性,首先要与枳实的临床应用相结合。而枳实“性温”之说,显然缺乏古今临床资料的支持。因此通过运用传统中医的这一认识方法,总结分析传统临床文献资料,以进一步观察考证枳实的寒热属性。

对于枳实方剂所治病证寒热性质的确定,制定并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文献方解中明确提出治疗寒证、热证或寒热错杂证;第二,若不能满足第一条,则采用“以方测证”法,即依据复方中寒热药物的比重进行判断,寒凉药占多数,则治疗热证,反之则治寒证,若寒热药比例相当则治寒热错杂证,若所用药物比较平和则所治为寒热不明显证。

笔者以彭怀仁主编的《中华名医方剂大全》为蓝本,统计含有枳实的方剂共144首,其中治疗热证者63首,寒热错杂或寒热不明显证者48首,寒证者33首。做以下归纳。

2.1 治疗热性病证

历代应用枳实治疗热证主要有积滞化热(包括饮食痰饮瘀血郁积化热);其次为湿热积滞,如食疸、黄疸、淋证;其他还有瘟毒、暑热等。如汉代《伤寒论》中用于热证者5首。书中应用大承气汤治阳明腑实证和热结旁流证,具有峻下热结的作用,方由大黄12 g、厚朴15 g、枳实12 g、芒硝9 g组成。应用小承气汤治疗阳明有热、大便秘结证。用大柴胡汤治疗少阳阳明合病证,方由柴胡12 g、黄芩9 g、芍药9 g、半夏9 g、生姜15 g、枳实9 g、大枣4枚、大黄6 g组成,方中大黄、枳实为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而设。张仲景还用麻子仁丸(麻子仁20 g、芍药9 g、枳实9 g、大黄12 g、厚朴9 g、杏仁10 g)治疗肠胃燥热、脾津不足、大便秘结、小便频数之脾约证,以润肠泄热、行气通便;以枳实栀子豆豉汤清热除烦、宽中行气,治疗大病新瘥、正气尚虚、气血未复、余热复扰之胸脘证。《金匮要略》中用于热证者有2首方,其中厚朴三物汤用于实热内积、腹部胀满疼痛而大便不通证,方用厚朴配伍大黄、枳实;又栀子大黄汤能清心除烦、除积泻热,治疗酒疸之心中懊忄农热痛,方含栀子十四枚,大黄一两,枳实五枚,豆豉一升。

唐宋时期,《备急千金要方》记载枳实丸,由枳实15 g,配合菊花、防风、白薇、浮萍、漏芦、白蒺藜等药组成,治疗小儿风热相搏、皮肤瘙痒疼痛、搔之出水。方中枳实为主药,其效正如《神农本草经》所言“味苦,寒。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外台秘要》中用黄连橘皮汤治疗温毒发斑、胸闷呕吐、目赤口疮、下部亦生疮者,方由黄连12 g、橘皮6 g、杏仁6 g、枳实3 g、麻黄6 g、葛根6 g、厚朴2 g、甘草3 g组成,全方清热化斑、理气和中。

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著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和《兰室秘藏》等书,开创了内伤脾胃病学说的先河。其在《内外伤辨惑论》一书中首创枳实导滞丸,以消积导滞、清热利湿,用来治疗湿热积滞内阻,脘腹痞满,或下痢,泄泻腹痛后重,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沉实者。方用大黄30 g,炒枳实、炒神曲各15 g,茯苓、黄芩、黄连、白术各9 g,泽泻6 g。又有三黄枳术丸,组方及作用与枳实导滞丸相似,亦有消食导积、清热利湿之功。另《重订通俗伤寒论》载枳实导滞汤,方含枳实6 g,生大黄(酒洗)、槟榔、厚朴、连翘各6 g,黄连1.5 g,神曲、紫草、山楂肉各9 g,木通3 g,生甘草1.5 g。治伤寒兼湿,湿遏化燥,内夹食滞,症见斑疹不能速透、大便秘结者。

及至明清时期,明代内府大御医龚廷贤著《寿世保元》,内有枳实大黄汤,治积热肚腹满硬,痛久不止,大便实,脉数而渴者。药用枳实、大黄、槟榔、厚朴各6 g,甘草、木香各1.5 g。《医学入门》导气枳实丸,治伤湿热之物,不得施化,而作痞闷不安,方中茯苓、白术、黄芩、黄连各三钱,泽泻二钱,大黄一两,枳实、神曲各五钱。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又可用小陷胸加枳实汤治疗阳明暑温、水结在胸证,全方在小陷胸汤基础上加枳实6 g。

2.2 用于寒热错杂证或寒热属性不明显证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记载三化汤,由厚朴、大黄、枳实、羌活各等分组成,全方寒热并用,开上泄下,治疗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内有便溺之阻格。《伤寒论》中以四逆散治疗少阴病,阳郁厥逆证。本方证虽然寒热属性不明显,但方中枳实为理气解郁、泻热破结而设。《金匮要略》中治疗寒热不明显证的方剂较多,如厚朴大黄汤治疗支饮胸满兼有腹实便秘者。若属太阳表邪未解兼见阳明腑实,则用厚朴七物汤以表里双解,方以桂枝二两、生姜五两、大枣十枚解表而和营卫,以厚朴半斤、大黄三两、枳实五枚行气除满治里实。枳实芍药散治疗产后气血郁滞腹痛实证,有破气散结、和血止痛之功。另有枳术汤用于“水饮停滞于胃,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者”,枳实30 g,配伍白术15 g。本证为脾虚气滞,水气痞结,方中用量枳实大于白术,消重于补。

宋元时期,《兰室秘藏》中用枳实消痞丸治脾胃虚弱、寒热互结所致的心下痞满,不欲饮食,体弱倦怠,或胸腹痞胀,食少不化,大便不畅者。方由干姜3 g,炙甘草、麦芽、白茯苓、白术各6 g,半夏曲、党参各9 g,厚朴12 g,炙枳实、黄连各15 g组成,能消痞除满、健脾和胃。宋代《普济本事方》中枳实散,用炒枳实30 g,炒白芍、川芎、党参各15 g,治两胁疼痛。清代鲍相璈撰写《验方新编》,书中用枳实汤治产后宿食为病,腹中胀满,里急窘迫,身热口渴,六脉数实者。方含炒枳实、木香、炙甘草各3 g,姜厚朴、槟榔各6 g,生姜3片等药。

2.3 治疗偏寒病证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记载厚朴汤,由厚朴30 g、白术150 g、半夏曲60 g、枳实30 g、陈皮30 g、甘草90 g组成,治疗脾虚气滞、大便秘结、不能饮食、小便清利者。《金匮要略》治疗胸痹诸方中有枳实薤白桂枝汤,由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斤,桂枝一两,瓜蒌实一枚组成,功能通阳开结、泄满降逆,治疗阴寒邪气较著者;以橘枳姜汤(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治疗胸痹轻证,胸痛甚轻或不痛,有气滞偏盛而水饮停蓄者,以行气化饮、和胃降逆。此外,用桂枝生姜枳实汤温化水饮、下气降逆,治疗心下有痰饮寒邪停聚,气机上逆证。

《和剂局方》中载枳实理中丸,以炒枳实30 g,白术、党参、炙甘草、茯苓、炮姜各60 g,炼蜜为丸,热汤化下,功能理中焦、除痞满、逐痰饮、止腹痛,用治脾胃虚寒、脘腹痞满、腹胀腹痛。《医学入门》中橘半枳术丸,由橘皮、枳实、半夏各30 g,白术60 g组成,治脾虚停痰、饮食不消、气滞痞闷。《证治准绳·类方》中载枳实散,用炒枳实、桂心、细辛、桔梗各24 g,青皮30 g,加生姜3片,治疗心痹,胸中气坚急,心微痛,气短促,咳唾亦痛,不能饮食。

综合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枳实方剂治疗热证最多,主要为实热积滞证(包括实热、燥热、湿热积滞),少数为里热内扰证和风热表证。治疗寒热错杂或寒热不明显证的复方位于第二,其中多数为积滞实证(有食积、痰饮、气血郁滞等),或尚未化热,或寒热错杂;部分为体虚积滞证,多由产后体虚或脾胃虚弱所致。枳实方剂治疗寒证最少,为虚寒积滞证,主要有胸阳不振、阴寒内盛或痰饮停聚证以及脾胃虚寒、痞满积滞(食积、痰饮等)证。枳实的古代临床应用与历代医家所认识的枳实“气寒味苦,除寒热,去结实,消痰痞,消宿食”基本吻合。由此推测枳实药性或偏寒,或平性,而不为温性。为进一步探讨枳实的寒温属性,笔者将进一步对近现代临床资料进行文献考证,并运用传统中医理论阐明传统中医认识的“药性偏寒的枳实”在寒证应用中的意义以及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论证。
提示
本文从互联网转载,如有版权信息,来电告知,立马删除!0575-83556192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SDA药品评审中心| 医加医疗器械| 膏药生产厂家|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02000535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