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药研究进展
内容
作者:刘玉,韦丽君 作者单位:1.广西中医学院,广西 南宁;2.广西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广西 南宁

【摘要】 探讨了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病因病机,并综述了近年来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情况。

【关键词】 围绝经期;功血;中医药治疗

围绝经期又称妇女的更年期,一般发生于45~55岁之间。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指除子宫器质性病变(如子宫肌瘤、子宫癌等)或全身性出血疾病,月经周期失去正常的规律,经量过多,经期延长,甚至不规则阴道出血,常导致不同程度的贫血和感染,中医称为崩漏,是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发病率约为妇科门诊患者的10 %[1]。功血临床分为两大类型:无排卵型和有排卵型。又分3个期:青春期、生育期、围绝经期。围绝经期功血占全部功血的50 %,基础体温呈单相,一般属于无排卵型功血。

1 临床表现及分型

围绝经期功血的临床表现为突然阴道流血,量多或淋漓不尽,出血期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心慌、神疲乏力、腰酸腿困、口干、舌质淡、苔薄、脉虚等肾虚、气血不足的症状及体征。

根据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参合全身症状、舌脉以及发病的久暂,将围绝经期功血分为脾气虚型、阴血虚型、肾虚血瘀型。脾气虚型表现为崩中漏下、色淡质稀、神疲气短、面色苍白或面浮肢肿、纳呆便溏,舌体胖大、质淡、边有齿印、脉细无力;阴血虚型表现为经血非时骤下、量多势急或量少淋漓、色红或质稠、五心烦热,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肾虚血瘀型表现为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色红或色暗、夹有瘀块、小腹隐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紫黯或瘀斑、苔薄白、脉细或涩。

2病因病机

围绝经期妇女多以脾肾两虚、肝失疏泄、冲任失摄居多。李雯等[2]认为,功血临床辨证虽然有热、瘀、虚之分及肝、脾、肾、气血失调之故,但围绝经期妇女功血的发生多由于体质虚弱,与脾肾关系密切,其主要病机是脾气虚、肾气虚、肾阳虚、肾阴虚。健脾益气、摄血止崩、补肾气、温肾阳、滋肾阴、固冲任、摄经血,是治疗围绝经期妇女功血的基本方法。

李秀华等[3]从宏观入手,认为月经的产生是“肾气—天癸—冲任—子宫轴”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围绝经期妇女经历了经、孕、产、乳,数伤于血,易处于“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状态,而且绝经前后,年届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由于“冲任之气虚损,不能制其经脉,故血非时而下”而病发崩漏。因此,把握脾肾虚病机是本病治疗的根本切入点。

李金好[4]认为,功血一般属于中医的崩漏、月经量多、月经先期、经期延长范畴,形成的主要原因为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在脏一般责之于肾虚,又与脾虚或肝郁有关,在气血主要与气虚、血瘀或血热有关。治疗上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3法,首当止血,血止后调整周期,减少经量,促排卵,对于围绝经期功血者,当进一步促进其顺利绝经。

孙海舒等[5]通过对古代医籍文献的发掘和整理,利用演绎和归纳法,得到了功血辨证的基本要点,就是降低功血相关证候维度的方法。从中医学重视整体观念的角度来看,强调脏腑相关,根据月经产生的过程及其环节:肾气—天癸—冲任—胞宫,这一过程与丘脑—垂体—卵巢—子宫的环路相对应;脏腑化生气血,肾、肝、脾、胃、冲任二脉在经络和功能上与女子胞宫生发月经的关系密不可分,肾失封藏、肝失疏泄、脾胃虚弱等均可能导致经血非时而下,所以功血的证候是多元的。

何敬月等[6]认为,妇女进入围绝经期后,肾气渐衰,冲任不固,可致崩漏。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脾虚不能摄血而致崩漏;肝肾同源,肝藏血,主疏泄,肾虚水不涵木,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或疏泄太过,可产生崩漏。

夏天等[7]认为,妇女围绝经期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渐虚。在此基础上,每因内伤七情、经行时感受寒热之邪、饮食劳逸失常等原因,易致成淤,淤阻冲任,血不归经,发为崩漏。

王辉等[8]认为肾和肝的藏、泄功能正常,即不为不及,也不为太过,是维持血海正常的周期性蓄溢,以确保月经如期行止的前提;如果肾、肝功能失常,藏、泻无序,则必致血海蓄溢紊乱。漏下是因血海蓄溢过程紊乱而致月经失去适时行止的规律,故其发生本质应与肾的封藏固摄和肝的疏泄功能失常相关。

毕玲子[9]认为:功血病因主要是内分泌失调,子宫内膜发生病理性增生、剥落不全而形成持久、断续或大量子宫出血。中医病机是冲任不固,导致冲任损伤原因有肾虚、脾虚、血热、血瘀、气郁等。构成崩漏的主要原因在于肾虚,尤以肾阴不足为多见,若肾阴不足,则水不济火,心火亦盛,以致血热妄行,故可使冲任不固而致崩漏,但阴虚可损及阳,或由于体质关系,或久病亦可致崩漏,肾火不足则不能温煦脾阳,致使脾虚不统血而成崩漏。说明崩漏与脾的关系亦很大。

3临床治疗

治疗围绝经期功血,西医一般采用雌孕激素药物及加强子宫收缩药物,可取得一定疗效,但难以根治或存在许多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体质量增加等。此外,还可采用诊断性刮宫术、子宫或子宫内膜切除术等,但手术治疗较为痛苦,常不易被患者接受。而中医强调整体治疗,重视生理机能的平衡与协调。

孔现芹等[10]认为,无论是阴血暴下之崩,还是淋漓不尽之漏,均致人体阴血耗伤。而血为气之母,守气者即是血,气不得血,散而无统,血大伤则气失其依附而致气脱,因此止血必先固气。治疗围绝经期功血虽重在补肾固本,但因出血伤及气血,必须在滋阴补肾同时,加用健脾益气养血之味,参以收敛固涩之品。

3.1 中医药治疗

井国庆[11]用左归丸加减治疗围绝经期功血,若出血如崩者加三七参;烘热烦躁者加黄芩、黄柏、柴胡;腰酸痛者加炒续断、杜仲;眩晕心悸者加天麻、夏枯草、酸枣仁。每日1剂,5 d为1个疗程。临床治疗236例,其中治愈156例,好转53例,有效率88.5 %。

刘宪鸣[12]治疗重症围绝经期功血,其中治疗组43例,方用自拟加味举元煎,肢冷畏寒者加炮姜、炒艾叶以温阳摄血;漏下日久夹瘀块者加三七、蒲黄炭以化瘀止血。对照组20例,采用孕激素内膜脱落法,药用安宫黄体酮片,停药后撤退性出血量多者用丙酸睾丸酮。治疗组愈显率为88.4 %,对照组为6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 0.05)。刘宪鸣认为,对于围绝经期功血,止血只是治其标,更重要的是预防复发,在出血得到控制后,采用具有补肾健中固冲的补肾固冲汤以善后复旧固其本。

杨魁红[13]采用益气固冲止血汤治疗功血,出血量多者加血余炭、仙鹤草、三七粉;有血块者加益母草、炒蒲黄;肝肾阴虚者加熟地黄、龟板;肾阳不足者加杜仲、菟丝子;肝气郁结者加柴胡、香附。总有效率达96.2 %。

陈长江[14] 用两地汤加味(生地黄、玄参、旱莲草、炒地榆、地骨皮等)治疗围绝经期功血,出血量多如崩者加三七粉;烘热烦躁者加黄柏、黄芩;腰酸痛者加炒续断;眩晕心悸者加天麻、酸枣仁。阴道出血干净后停服中药,续服知柏地黄丸滋阴补肾以巩固疗效。治疗患者72例,总有效率达95.8 %。

梁冰[15]采用健脾益气汤治疗围绝经期功血患者36例,以健脾益气、固冲止血为主要治法,方用自拟健脾益气汤(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当归等),总有效率达91.7 %。

张洛琴[16]将功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16例,治疗组用自拟加味保阴煎(生地黄、黄柏、西洋参、川续断、白芍等)治疗,对照组选用孕酮类制剂妇康片(炔诺酮)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愈率88.7 %,对照组显愈率60.0 %。

夏天等[7]将50例围绝经期功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15例,治疗组予口服坤宁活血汤,对照组予口服三七片,治疗后两组在临床表现、子宫内膜厚度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 0.05或P 0.01);近期止血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 %,对照组为66.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 0.05)。

辛丽嘉等[17]采用化瘀汤(五灵脂、蒲黄、紫草、重楼、益母草等)治疗围绝经期功血,以祛瘀止血与滋肾补虚并用,所谓祛瘀止血即“瘀血不去,新血难安”,又因围绝经期肾气渐虚,天癸将竭,故当补肾益冲。阴虚为主加炒知母、地骨皮、炒黄柏;气虚为主加黄芪、阿胶、熟地黄、当归。血止后,阴虚血瘀型服知柏地黄丸与人参归脾丸;气虚血瘀型服补中益气丸。60例患者中显效34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为96.67 %。

何敬月等[6]采用固冲汤(炒白术、生黄芪、煅龙骨、煅牡蛎、海螵蛸等)加减治疗围绝经期功血,血热者加生地黄、地榆炭;血寒者加艾叶;阳虚者加菟丝子、杜仲炭、鹿角霜;阴虚者加龟板、旱莲草;血虚者加阿胶;血瘀者加三七。月经期按基本方加减。血止后按周期调经,经后期原方去收涩之品,加熟地黄、枸杞子、制首乌、山药以滋补肾阴;月经中期原方去收敛固涩之品,加菟丝子、淫羊藿、仙茅温阳为主。治疗58例,其中治愈45例,好转10例,有效率为95 %。

孔现芹等[10]治疗围绝经期功血2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40例、对照组70例。治疗组口服安宫止血煎(旱莲草、女贞子、山茱萸、生地黄、山药等),对照组采用丙酸睾丸酮肌肉注射。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7.2 %,对照组61.4 %,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 0.01)。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

王艳秋[18]按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出血多时用三合激素(苯甲酸雌二醇、黄体酮、丙酸睾丸酮)及补肾止血中药(方用何首乌、炒蒲黄、党参、黄芪、熟地黄等)治疗,血止后以中药健脾补肾调经治疗(方用黄芪、党参、枸杞子、熟地黄、当归等)。69例患者经治疗后,治愈36例,好转3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1 %。

朱颖等[19]采用诊断性刮宫联合中药治疗围绝经期功血,认为对于围绝经期功血之妇女,应促使其早日度过无排卵功血期,从而较快地达到绝经期。故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塞流”与“澄源”有机结合。经分段诊刮病检明确无恶性病变后,中医治疗以健脾益气、固冲止血为主要方法(药用党参、白术、黄芪、阿胶、山茱萸等),于血止后,用二甲丸益肾活血、软坚散结,防止子宫内膜增殖过度,同时予六味地黄丸补肾益精、复旧固本,总有效率达 91.30 %。

姜亭立[20]治疗围绝经期功血212例,治疗组服用妈富隆,同时每日服用中药(阿胶、熟地黄、当归、冬瓜、红花),对照组单服妈富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5 %,对照组83.1 %。

张惠敏[21]将62例围绝经期功血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于月经后半期服用安宫黄体酮片8 mg/d,连服10 d以调节周期,3个周期为1个疗程,如出血多时可加用甲基睾丸酮10 mg/d,连用1周。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予中药阿胶、熟地黄、当归、冬瓜各30 g,红花20 g,水煎服,每天1次。血热者将熟地黄改为生地黄,加黄芩12 g;气虚加黄芪25 g;阴虚者加地骨皮15 g;暴崩者加地榆炭及白头翁各40 g;虚寒者加艾叶15 g;色鲜红、无瘀块者,当归、红花各减10 g。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1 %。

4 小结

围绝经期功血的基本病机为冲任不固,经血非时而下。中医认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在出血较多时,塞流止血是当务之急,血止后澄源、复旧,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针对不同的个体及阴阳偏胜,辨证施治。塞流、澄源、复旧为治疗本病之大法,这三者不能截然分开,塞流与澄源、澄源与复旧要同时并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雌孕激素用药得当可立竿见影,但存在潜在风险和用药局限。围绝经期妇女血液黏稠度增加,栓塞风险加大,使用激素治疗更应谨慎。中医中药对妇科疾病具有标本兼治的肯定疗效,但须辨证施治才能收到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李美芝.妇科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59.

[2]李雯, 潘幽燕. 更年期功血与脾肾的关系解释[J]. 中医药学刊, 2004, 22(11): 2074, 2084.

[3]李秀华, 李秀云, 林韶冰. 辨证治疗更年期功血的临床体会[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3, 9(9): 73-74.

[4]李金好.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中医研究近况[J]. 中华今日医学杂志, 2003, 24(3): 87-89.

[5]孙海舒, 马堃. 功能性子宫出血古代文献证候规律探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6,12(8): 610-613.

[6]何敬月, 王永红. 固冲汤加减治疗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58例[J]. 河南中医, 2003, 23(2): 31.

[7]夏天, 叶青. 坤宁活血汤治疗更年期功血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4, 38(9): 32-34.

[8]王辉,百乐. 从补肾疏肝论治漏下的体会[J]. 四川中医, 2002, 20(11): 14-15.

[9]毕玲子. 浅述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及临床诊治[J]. 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 2004, 2(3): 50-52.

[10]孔现芹, 曹荣花, 唐书生,等. 安宫止血煎治疗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J]. 中国中医急症, 1997, 6(6):283.

[11]井国庆. 左归丸加减治疗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236例[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5, 19(6): 564.

[12]刘宪鸣. 中药治疗重症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43例[J].中医杂志,2005, 46(7): 502.

[13]杨魁红. 益气固冲止血汤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52例[J]. 中国民间疗法, 2004, 12(4): 36-37.

[14]陈长江. 两地汤加味治疗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72例[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0, 16(9): 9.

[15]梁冰. 健脾益气汤治疗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6例[J].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1, 11(1): 24.

[16]张洛琴. 加味保阴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62例[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 12(2): 42.

[17]辛丽嘉, 戴丽慧, 胡秀兰. 化瘀汤治疗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60例[J].中医药学报,2001, 29(2): 28.

[18]王艳秋. 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年期功血69例[J]. 辽宁中医杂志, 2006, 33(12): 1611.

[19]朱颖, 张菁. 诊断性刮宫联合中药治疗更年期功血46例[J]. 中国中医急症, 2007, 16(2): 234-235.

[20]姜亭立.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疗效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6,9(5):297-298.

[21]张惠敏.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62例分析[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3,16(3):1359-1360.
提示
本文从互联网转载,如有版权信息,来电告知,立马删除!0575-83556192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SDA药品评审中心| 医加医疗器械| 膏药生产厂家|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02000535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