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产妇配偶抑郁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内容
作者:茅清,苏小茵,高玲玲,刘悦新 钟春玲 作者单位:1.莆田学院 医学院,福建 莆田; 2.中山大学 护理学院,广东 广州; 3.中山大学 附属第一医院,广东 广州

【摘要】 目的: 探讨初产妇配偶抑郁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一般情况调查表对130名初产妇配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初产妇配偶EPDS得分均值为7.95±3.60,抑郁发生率为10.8%;影响初产妇配偶抑郁的主要因素有5个,分别是父母对婴儿性别的期望、医疗费用、夫妻感情、计划怀孕、经济收入。 结论: 初产妇配偶抑郁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应该重视对初产妇配偶群体的心理健康评估,加强他们的身心健康保健。

【关键词】 初产妇配偶;抑郁;影响因素

近年来随着心身医学的发展,产后精神障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外近十几年来对产妇配偶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发现,配偶的抑郁不仅关系到自己还影响到产妇的心理健康,对孩子早期的认知、行为和情感发育也会产生不利影响[13]。目前国内对产妇配偶心理健康的定量研究除了台湾外尚属空白。因此,有必要对初产妇配偶抑郁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为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促进产妇及其配偶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6年9月~2007年1月期间,在广东省某两家三级甲等医院产后门诊复查的初产妇配偶130例。纳入标准:已婚,产后6~8周,产妇孕产期无严重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出生婴儿健康,产前产妇配偶本人无精神疾病(包括抑郁或服用抗抑郁药)或智力障碍史。

1.2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采取自愿的原则,以问卷形式进行资料收集。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38份,回收率92%;合格问卷130份,合格率94.2%。

1.3 研究工具

一般情况调查表是在参考大量文献报道和咨询妇产科、精神科专家的基础上编制而成,内容全面,填写方便。

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是1987年由Cox等研制的产后抑郁量表,广泛应用于国内外产后抑郁的研究。该问卷最初是应用于产后妇女抑郁的研究,近十几年国外报道[2,4]也将该问卷应用于产后妇女配偶抑郁的研究,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预调查25例,EPDS问卷的Chronbachs α系数为0.81。因此,根据本课题的研究需要,选用EPDS 量表作为测量初产妇及其配偶抑郁的测量工具,分界值定为12/13。

1.4 统计学分析

资料收集后应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社会人口学特征

初产妇配偶的年龄为24~43岁,平均为(31.92±3.15)岁。文化程度较高,本科及以上占57.7%;职业以商业服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居多,占77.7%。无放产假61例(46.9%),产妇分娩医疗费用为自费42例(32.3%),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 500元以上109例(83.8%)。

2.2 初产妇配偶抑郁状况

初产妇配偶EPDS问卷得分均值为7.95±3.60。无抑郁(0~12分)116例,占89.2%;抑郁14例,发生率为10.8%。

2.3 影响初产妇配偶抑郁的主要因素分析

2.3.1 单因素分析 对可能影响初产妇配偶抑郁的各因素先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再经F或t检验来筛选有意义的变量,见表1。表1 影响初产妇配偶抑郁的单因素分析

表1显示,计划怀孕、妊娠结局、产褥期产妇恶露异常、婴儿性别、婴儿生长情况、婴儿睡眠时间、父母对婴儿性别期望、夫妻感情、配偶与家人关系、初产妇与配偶家人关系、医疗费用、经济收入等12个因素对初产妇配偶抑郁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对于用方差检验的几项分别作LSDt检验,在α=0.05的水平上进行两两比较:(1) 妊娠结局方面,足月产与过期产之间EPDS 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组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婴儿生长方面,发育中等组抑郁得分与很好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组别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夫妻关系方面,较差组与很好、较好、一般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组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 初产妇配偶与家人关系方面,关系一般组与很好、较好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组别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 初产妇与配偶家人关系方面,很好组与一般、较差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组别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6) 经济收入方面,人均月收入 1 500元组与~2 000元、>2 000元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组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2 影响初产妇配偶抑郁因素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对影响初产妇配偶抑郁的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表2 影响初产妇配偶抑郁的多因素分析变 量回归系数标准误t 值P 值标准回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配偶抑郁的主要因素有5个,分别是公婆(父母)期望、医疗费用、夫妻感情、计划怀孕、经济收入。结果提示,公婆(父母)期望生男婴、高医疗费用、夫妻感情差、无计划怀孕、经济收入低是初产妇配偶抑郁的主要危险因素。

经逐步回归进行变量筛选后,最终的回归方程为:

Y=9.520-3.031X1+1.017X2+1.376X3+1.448X4-0.663X5。

对回归方程检验,F=23.008,P 0.001,有统计学意义;方程决定系数R2为0.481。

3 讨 论

3.1 初产妇配偶产后抑郁

近年来随着心身医学的发展,产后精神障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当研究人员把注意力投向产后妇女时,却忽视了其配偶抑郁状态的存在。配偶产后抑郁状态不但影响产妇的心理健康,也影响作为父亲与婴儿的交流能力,破坏亲子关系的正常建立,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56]。

近年来国外已经开始关注产妇配偶的产后心理健康问题,但由于其研究设计、测量工具、样本大小、抑郁诊断标准和研究时间的不同,文献报道配偶产后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差异较大。

澳大利亚Dudley等[4]应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问卷评定初产妇配偶抑郁发生率为11.8%,加拿大Zelkowits等[7] 应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问卷评定产妇配偶产后6周配偶抑郁的发生率为9.0%,我国台湾Wang等[8]应用Beck抑郁问卷评定初产妇配偶抑郁的发生率为31.7%,本次研究发现初产妇配偶产后抑郁发生率为10.8%。这可能是由研究的人群所在的环境、跨文化的差异及研究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所造成的。

初产妇配偶在产后常感到困扰、疲惫、不快乐、忧虑、抑郁等[9]。长期以来传统的观念认为分娩、养育孩子对于产妇配偶来说是一件喜事,较少人去关注产妇配偶此时的心理健康状况。初产妇配偶在产后与初产妇一样情感也处于脆弱阶段,心理处于不稳定状态,孩子的出生所引起的各种压力增加而引起抑郁等不良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初产妇配偶群体的心理健康,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评估。

3.2 影响初产妇配偶抑郁的相关因素

经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影响配偶抑郁的主要因素有父母期望、医疗费用、夫妻感情、计划怀孕、经济收入等5个因素。

以往研究[10]认为,家庭成员对婴儿性别的不满意、生男的期望过于强烈,是产后抑郁的诱发因素。本研究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父母对婴儿性别的期望是产妇配偶抑郁的一个显著性预测因子,研究结果提示公婆对婴儿性别的期盼(生男)是产妇配偶发生抑郁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建议健康宣教人员应注意对产妇父母宣传生儿育女的科学知识,避免重男轻女的思想,以更好地促进初产妇配偶的心身健康。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夫妻感情是配偶抑郁的一个显著性预测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夫妻感情不好是促发产妇配偶抑郁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结果与以往报道[1112]一致。夫妻感情是初产妇配偶心理健康的重要情感支持系统之一,夫妻之间有亲密关系的个体很容易觉察到对方的需要和偏爱,能了解对方比较持久的意向,可以给夫妻双方在情感、行为上相互依赖和相互帮助,因此它可提高初产妇配偶在产后的适应能力,并对产后的紧张和压力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同时对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也具有重要意义[12]。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是否计划妊娠是初产妇配偶抑郁的一个显著性预测因子,非计划妊娠是产后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与以往报道[12]一致。非计划妊娠使初产妇配偶缺乏对妊娠、分娩、养育子女应有的心理准备,而且分娩、养育孩子所造成的影响往往与个人的自我实现相冲突,因此造成压力增加而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健康心理问题。

来自社会人口学资料的调查研究发现,低社会地位、多子女父母、低教育、低收人等均增加产后抑郁的易感性[1213]。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低经济收入、高医疗费用是产妇配偶抑郁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娩医疗费用、养育孩子无疑给产妇配偶带来了经济负担。结果提示,医疗制度的改革,控制医疗费用的上涨,减少医疗开支,减轻医疗费用给产妇及其配偶带来的心理负担,是今后应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妊娠结局、产褥期产妇恶露异常、婴儿性别、婴儿生长情况、婴儿睡眠时间、配偶与家人关系、初产妇与公婆关系等7个因素对初产妇配偶的抑郁也具有影响(P 0.05)。研究结果与张素云等[14]报道的观点一致。产妇有无产科并发症、婴儿造成的情绪变化、与家人的关系等因素也会影响产妇配偶的个人情绪体验,从而影响其心身健康。

本研究回归方程决定系数R2为0.481,说明初产妇配偶抑郁的总变异中有48.1%可被其父母对婴儿性别期望、医疗费用、夫妻感情、计划怀孕、经济收入等5个因素来解释,还有其它的影响因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由此可见,初产妇配偶抑郁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建议产科、精神科医护人员应该对产妇配偶抑郁这一现象加以更多的关注,提高宣传力度,产后健康保健不但要关注产后妇女的心身健康保健,也要重视其配偶抑郁的存在及其危害,应该加强他们的心身健康保健。

致谢 中山大学护理学院尤黎明教授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张晋碚教授对本研究提供了帮助。

【参考文献】

[1]PINHEIRO R T,MAGALHAS P V,HORTA B L,et al.Is paternal postpartum depression associated with maternal postpartum depression: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Brazil[J].Acta Psychiatr Scand,2006,113(3):230232.

[2]GOODMAN J H.Paternal postpartum depression,its relationship to maternal postpartum depression,and implications for family health[J].J Adv Nurs,2004,45(1):2635.

[3]RAMCHANDANI P,STEIN A,EVANS J,et al.Paternal depression in the postnatal period and child development:a prospective population study[J].Lancet,2005,365(9478):22012205.

[4]DUDLYEY M,ROY K,KELK N,et al.Psychological correlates of depression in fathers and mothers in the first postnatal year[J].Journal of Reproductive and Infant Psychology,2001,19:187202.

[5]RAMCHANDANI P,STEIN A.The impact of parental psychiatric disorder in children[J].BMJ,2003,327:242243.

[6]COX J.Postnatal depression in fathers[J].Lancet,2005,366(9490):982.

[7]ZELKOWITS P,MILET T H.The course of postpartum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women and their partners[J].J Nerv Ment Dis,2001,189(9):575582.

[8]WANG S Y,CHEN C H.Psychosocial health of “Taiwanese” postnatal husbands and wives[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06,60:303307.

[9]GOODMAN J H.Becoming an involved father of an infant[J].Journal of Obstetric,Gynecologic,and Neonatal Nursing,2004,34(2):190220.

[10]JASWANT G,MEENAKSHI K.Cultural paradigms for Indian woman[J].Transcultural Psychiatr Res Rev,1991,4:257302.

[11]OHARA M W,SWAIN A M.Rates and risk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a metaanalysi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sychiatry,1996,8:3754.

[12]BECK C T.Predictor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an update[J].Nurs Res,2001,50:275285.

[13]OHARA M W.Prospective study of postpartum blues biological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J].Arch Gen Psychiatry,1991,48:801.

[14]张素云,黄醒华,霍莉钦.产后抑郁症[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2,4:253255.
提示
本文从互联网转载,如有版权信息,来电告知,立马删除!0575-83556192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SDA药品评审中心| 医加医疗器械| 膏药生产厂家|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02000535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