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例住院潜伏梅毒患者的临床与血清学分析
内容
作者:史玉玲,卫威,高飞,林华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皮肤科,上海

【摘要】 目的: 探讨住院患者潜伏梅毒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血清学特点。方法: 对241例潜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1例潜伏梅毒患者男女比例为1∶1.41;发病年龄最小19岁,最大91岁,其中71岁以上的病例有94例(39%);早期潜伏梅毒35例,晚期潜伏梅毒65例,无法判断病期的潜伏梅毒141例;TRUST滴度≥1∶8的患者有57例,≤1∶2有154例;潜伏梅毒患者例数逐年增多。结论: 潜伏梅毒病例在住院患者中分布较广,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点,对住院患者的梅毒血清学筛查是非常必要的。普鲁卡因青霉素是治疗潜伏梅毒的首选药物。

【关键词】 梅毒,潜伏性; 临床分析; 血清学

潜伏梅毒没有临床症状,不易被发现,但危害性较大。近年来,住院患者梅毒血清学的筛查中发现潜伏梅毒的比例逐年上升。作者就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中确诊为潜伏梅毒的241例病例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 料

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住院患者中TRUST(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阳性和TPPA(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阳性,无任何临床症状,从未诊断过梅毒或未进行正规驱梅治疗的患者,皆诊断为潜伏梅毒。对符合诊断标准的241例患者的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传播途径、职业、TRUST滴度、住院科别等方面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241例患者中男100例,女141例,男女之比为1∶1.41;已婚208例(86.31%),未婚33例(13.69%);年龄≤20岁4例(1.66%),~30岁35例(14.52%),~40岁26例(10.79%),~50岁36例(14.94%),~60岁21例(8.72%),~70岁25例(10.37%),~80岁57例(23.65%), 80岁37例(15.35%)。传播途径:非婚性接触传染47例,夫妻间传染38例,嫖娼传染24例,不详132例。文化程度:文盲16例,小学文化程度62例,初中116例,高中26例,大专及以上学历21例。职业:退休127例,工人44例,待业19例,干部职员15例,个体12例,民工9例,司机7例,学生6例,警察2例。

2.2 住院患者潜伏梅毒的分期

241例住院潜伏梅毒患者中询问病史能够确定为早期潜伏梅毒的患者为35例,这些患者在过去2年内,有生殖器硬下疳或二期梅毒的临床表现,或配偶近1年内有一期或二期梅毒的病史;能够确定为晚期潜伏梅毒的患者为65例,这些患者均为75岁以上老年人,部分已丧偶,TRUST滴度均≤1∶2;其余141例均为无法判断病期的潜伏梅毒患者。

2.3 2003~2007年潜伏梅毒患病情况

5年来住院患者中潜伏梅毒患病人数逐年增多,尤其2007年增加最为显著。从表1可以看出潜伏梅毒存在性别差异,住院女性潜伏梅毒患者多于男性潜伏梅毒患者。

表1 2003~2007年潜伏梅毒男、女病例数

性别潜伏梅毒/例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合计/例构成比/%男61124293010041.49女112431314414158.51合计1735556074241100

2.4 潜伏梅毒患者血清学检测结果

241例潜伏梅毒患者的TRUST和TPPA检测均阳性,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血清TRUST滴度见表2。表2 241例不同年龄段潜伏梅毒患者血清TRUST滴度

  2.5 2003~2007年潜伏梅毒在医院科室的分布情况

241例潜伏梅毒患者分布于我院的骨科、泌尿外科、妇产科、普外科、脑外科、五官科、中医科、呼吸内科、心内科、肿瘤科等,其中187例(77.59%)分布于手术科室,各科患病人数逐年上升。

2.6 治疗方法

(1) 早期潜伏梅毒患者以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续15d。(2) 晚期潜伏梅毒和不能确定病期的潜伏梅毒患者以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续20d。(3) 普鲁卡因或青霉素皮试阳性的患者,早期潜伏梅毒患者以头孢曲松1 g加入4ml 1%利多卡因注射液肌肉注射,连续10d;晚期或不能确定病期的给予头孢曲松1 g连续注射15d。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对于年龄较大( 75岁)、TRUST≤1∶2的患者考虑感染已多年,临床没有心血管梅毒、神经梅毒等内脏梅毒的证据,目前已无传染性,不予治疗,出院后按照晚期潜伏梅毒随防。早期潜伏梅毒治疗后建议随访2年,晚期潜伏梅毒和不能确定病期的梅毒建议随访3年,第1年每3个月随访1次,以后每半年1次。

3 讨 论

梅毒在世界各国的发病呈增长趋势[12],近年在我国增长较为明显[3]。潜伏梅毒是指有梅毒感染史,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已消失,除梅毒血清学阳性外无任何阳性体征。其发生与机体免疫力较强或治疗暂时抑制梅毒螺旋体有关。感染期限在2年以内的称为早期潜伏梅毒,这类患者(20%)可一次或多次发生二期复发损害,所以应视为是有传染性的;病期在2年以上者,称为晚期潜伏梅毒,这类病人发生复发者少见,一般认为没有传染性,但女病人仍有可能经过胎盘而传给胎儿,发生先天梅毒[4]。

本组住院患者潜伏梅毒病例显示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1.41,与邓云华等[5]报道一致,而与Stratigos等[6]报道的有所不同,推测可能与女性早期症状隐蔽而难被发现有关。各个年龄组均有病例,发病年龄最小19岁,最大91岁,其中71岁以上的病例有94例,占39%,这个年龄组的潜伏梅毒患者有的是解放前感染的患者,部分可能为医源性感染,目前TRUST大多表现为低滴度。传播途径以非婚性接触和夫妻间传染为主,大部分特别是高龄的潜伏梅毒很难确定传播途径。本组梅毒患者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0.49%,这与高龄潜伏梅毒患者较多,其教育程度总体水平不高有关。

本组病例中确定为早期潜伏梅毒的患者为35例,能够确定为晚期潜伏梅毒的患者为65例,其余141例均为无法判断病期的潜伏梅毒患者,可见大部分潜伏梅毒患者均无法确定其病期,治疗上应加以注意。同时应强调说服性伙伴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查的必要性。

从表1可以看出,2003~2007年潜伏梅毒病例数逐年上升,提示我们应该对潜伏梅毒引起重视。由于潜伏梅毒患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常延误治疗而可能造成神经、心血管、骨骼等内脏器官损害,亦可垂直传播给胎儿,甚至造成流产、早产,同时其隐蔽的传播性更易感染不设防的性伙伴,其社会危害性大大超过显性梅毒,故对潜伏梅毒患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至关重要。应加强宣教,扩大梅毒血清学实验室检查范围,要告知有不洁性生活史的高危人群应定期作梅毒血清学检查,特别是婚前和孕前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查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诊治过的1例晚期潜伏梅毒的患者,3次习惯性流产,给患者本人和家庭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前两次未行梅毒血清学检查,第3次流产住院梅毒血清学检查TRUST 1∶16,TPPA阳性,其丈夫梅毒血清学检查TRUST 1∶32,TPPA阳性,夫妻双方普鲁卡因青霉素治疗1年后,TRUST全部转阴,1年后怀孕,胎儿足月顺产,梅毒血清学检查阴性。

本组TRUST滴度≤1∶2的有154例,可见大部分的潜伏梅毒患者血清TRUST均表现为较低的滴度,主要是由于非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在感染后4~5周开始阳性,在二期和早期潜伏梅毒期间滴度达到高峰,此后逐渐下降(一般 1∶4)[7]。本组大部分患者可能病期较长,非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滴度已经下降到了较低的水平;同时可能是由于患者患其他感染性疾病时应用了抗生素,对梅毒螺旋体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TRUST滴度≥1∶8的患者有57例,这部分患者临床上应重视,大多为早期潜伏梅毒,正规治疗和随访很重要,同时在这部分病人中≥71岁有10例,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不能忽视老年人通过性传播感染梅毒的可能性。

从住院患者潜伏梅毒分布的科室可以看出大部分病例来自于手术科室,这主要是由于我院外科系统广泛开展了手术前梅毒血清学的筛查工作,而内科系统没有把梅毒的血清学筛查作为常规入院检查项目,从外科系统常规筛查的高阳性率可以看出,目前潜伏梅毒的患者逐年增多,故对住院患者梅毒血清学的常规筛查是很有必要的。临床皮肤医生应重视对住院病人潜伏梅毒的诊治,建立完善的会诊制度,对住院患者中梅毒血清学筛查阳性的患者应认真询问病史,对无任何临床症状,从未诊断过梅毒或未进行正规驱梅治疗的患者,按照潜伏梅毒的诊断和治疗原则给予相应的治疗,同时应加强健康宣教,做好性伙伴的梅毒血清学筛查工作以及梅毒患者的随访工作。皮肤科医生要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做好各方面的解释工作。

潜伏梅毒治疗首选普鲁卡因青霉素,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对于不能确定病期的潜伏梅毒患者应该按照晚期潜伏梅毒治疗。对于青霉素皮试阳性的患者,我们建议仔细询问青霉素过敏史,对既往不过敏的患者,应重复做青霉素皮试,尽量排除干扰因素。对反复青霉素皮试阳性以及普鲁卡因阳性的患者给予头孢曲松治疗。在随访过程中,早期潜伏梅毒争取血清阴转,而对晚期潜伏梅毒不要求血清阴转,但要注意血清滴度的变化。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住院患者中患潜伏梅毒的相当常见,所以对住院病人进行常规梅毒筛查试验是必要的,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能更好地控制梅毒的传播。

【参考文献】

[1]CHEN J L,KODAGODA D,LAWRENCE A M,et al.Rapid public interventions in response to an outbreak of syphilis in Los Angeles[J].Sex Transm Dis,2002,29∶277284.

[2]HALSOS A M,EDGARDH K.An outbreak of syphilis in Oslo[J].Int J STD AIDS,2002,13∶370372.

[3]龚向东,叶顺章,张君炎,等.19912001年我国性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35∶178182.

[4]赵辩.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20.

[5]邓云华,王澍弘,周礼义.19992003年住院病人潜伏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21∶538539.

[6]STRATIGOS J D,KATOULIS A C,HASAPI V,et al.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syphilis incognito,an emerging public heath problem in Greece[J].Arch Dermat,2001,137∶13731374.

[7]吴志华.实用性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64.
提示
本文从互联网转载,如有版权信息,来电告知,立马删除!0575-83556192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SDA药品评审中心| 医加医疗器械| 膏药生产厂家|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02000535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