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药药网 /医药资料 /“饮食、运动、平衡”促健康服务模式在慢病管理中的应用及体会
“饮食、运动、平衡”促健康服务模式在慢病管理中的应用及体会
内容
作者:张兰霞 杜春平 作者单位:250031济南第二棉纺织厂医院
【关键词】 健康服务 慢病管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生活方式有关的一些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提高,由此引发医疗费用上涨,使国家和个人不堪重负。众所周知,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并发症很多,而这些疾病的发生又与肥胖有很大关系。高热量、高糖、高脂肪的膳食结构和缺乏体育锻炼是造成肥胖及其他慢性病的主要因素。因此,解决饮食、运动的量化管理问题是有效控制慢病发病率、提高慢病管理质量的根本之所在。
为此,我社区卫生服务站于2001年9月在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促健康工程委员会的支持和指导下,开展了“知己”促健康门诊,推行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以量化管理为基础的“饮食、运动、平衡”促健康服务模式,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科学认知水平、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有效预防和控制慢病的发生、发展、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命质量,有效降低医疗费用,使人类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真正落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世界卫生组织在《预防慢性病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报告中明确指出,慢性病的主要病因是不健康的饮食、不锻炼身体和吸烟三大因素。促健康服务模式紧紧抓住饮食结构不合理、体力活动缺乏和代谢紊乱现象,通过饮食、运动量化管理,使有效运动、能量平衡融入日常生活,从而阻断慢性病发展的自然进程。
实现能量平衡、有效运动的关键在于量化管理。量化饮食:即采用综合防治软件,根据被管理者的健康状况,掌握膳食、运动执行和能量平衡状况,制定饮食处方,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因此,在整个服务中,行为方式错在哪里,错多少,如何改善,已经改善了多少,以及身体指标变化过程,服务双方都非常清楚。通过这种有效的监控,能很好的达到互动目的,真正的把健康指导方案变成健康行动。量化运动:运动量是根据年龄、性别、体重、病情和实际运动情况等综合因素确定的。知己能量监测仪能把实时监测的运动数据传输到软件中予以分析,各项运动指标是否达标就一目了然,能为制定个性的指导方案提供依据;使被管理者清楚自己每天运动中存在的问题,怎么改进,怎么运动。督促其克服惰性和盲目性,自觉按运动指导方案的要求完成。
2001年9月~2002年3月对92例病人进行了重点管理,其中糖尿病39例,合并高脂血症11例,合并冠心病5例;高血压28例,合并高脂血症4例;肥胖症19例,合并高脂血症4例;冠心病6例。我们考虑到病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情、自我保健意识等方面因素的不同,对他们逐一进行个体化指导,开出适合每个人的饮食处方和运动处方,经过6个月的规范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92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肥胖病人的体重下降了1~8kg。糖尿病患者中38例血糖下降了1.0~6.0mmol/L,其中4例未服药,29例管理后减少服药量,5例正常服药,另1例是因为膳食结构搭配不合理,血糖控制不理想。高脂血症19例经复查血脂全部下降,冠心病11例中7例心电图复查冠状动脉缺血情况明显好转,另4例心电图未变化。
“饮食、运动、平衡”促健康服务模式使我们看到了从慢病防治入手,以效果显著的手段和优质的服务开创新局面,以慢病工作的创新带动医院工作全面发展的希望。
科学搭配一日三餐的饮食原则:一日要吃三餐主要是为了保证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实验证明:每日三餐,食物中的蛋白质消化吸收率为85%;如改为每日两餐,每餐各吃全天食物量的一半,则蛋白质消化吸收率仅为75%。因此,按照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一般来说,每日三餐还是比较合理的。同时还要注意,两餐间隔的时间要适宜,间隔太长会引起高度饥饿感,影响人的劳动和工作效率;间隔时间如果太短,上顿食物在胃里还没有排空,就接着吃下顿食物,会使消化器官得不到适当的休息,消化功能就会逐步降低,影响食欲和消化。一般混合食物在胃里停留的时间大约是4~5小时,两餐的间隔以4~5小时比较合适,如果是5~6小时基本上也合乎要求。
三餐中食物的选择:一日三餐究竟选择什么食物,怎么进行调配,采用什么方法来烹调,都是有讲究的,并且因人而异。一般来说,一日三餐的主食和副食应该粗细搭配,动物食品和植物食品要有一定的比例,最好每天吃些豆类、薯类和新鲜蔬菜。一日三餐的科学分配是根据每个人的生理状况和工作需要来决定的。按食量分配,早、中、晚三餐的比例为3∶4∶3,如果某人每天吃500g主食,那么早晚各应该吃150g,中午吃200g比较合适。
为把工作搞的更深入、更有特色,为更多的人参与这种管理模式,使更多的人受益,在院领导的支持下,筹建了促健康会员俱乐部,建筑面积约150cm2,购买了跑步机等健身器材。组织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病人定期、定时进行康复活动,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个性化饮食、运动指导、心理疏导及合理用药指导。如糖尿病人:运动时间在晚餐后45分钟,不宜清晨空腹锻炼,采取慢跑、太极拳,不宜做剧烈运动,每日运动量300大卡;高血压病人:运动时间饭后1小时,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钟,活动后最高心率控制在102~105次/分。选择太极拳,步行等节律较慢、运动量较小的活动,每日运动量280kcal。有明显心血管症状时不宜运动;肥胖病人:运动时间在饭后45分钟,运动方式可选择慢跑、快走、爬山、跳舞等,每日运动量450~500kcal,要用控制运动量的方法争取使每天的饮食摄入量与消耗量达到300kcal,以达到减重的最佳效果。通过管理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的生活方式。
2001年9月~2007年12月我们共管理病人486例,通过干预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等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部分病人已能维持正常水平,其中,糖尿病和肥胖病疗效显著。
实践证明:“饮食、运动、平衡”促健康服务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它不仅为病人节省了医药费开支,还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饮食、运动、平衡”促健康服务使我们看到了从慢病入手,以效果显著的手段和优质的服务开创新局面,以慢病工作的创新带动医院工作全面发展的希望。
提示
本文从互联网转载,如有版权信息,来电告知,立马删除!0575-8355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