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地区35~64岁城镇居民血脂水平调查研究及对策
内容
作者:张燕燕 刘震 狄国梅 作者单位:730900兰州大学附属白银医院保健科

【摘要】   目的:研究白银市35~64岁城镇居民血脂异常的类型以及特点,与年龄段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同年龄段居民平均血脂水平的变化和血脂异常高密度年龄段。方法:2003~2004年随机抽取白银市包括工厂、机关、学校以及企、事业单位35~64岁年龄段人群血样本共1016人次,测定血脂项目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按10岁为一年龄组分层,男、女性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白银地区城镇居民血脂异常类型主要表现为高甘油三酯血症,占血脂调查人数的41.93%;②血脂异常高密度年龄段为45~54岁男性;③存在强致动脉粥样硬化(AS)和冠心病高危因素的年龄段为45~54岁男性,其次为35~44岁男性;④血脂随年龄而增高的规律以及性别差异规律基本存在。结论:白银地区城镇居民血脂异常类型主要表现为高甘油三酯血症,人群血脂异常高发年龄段为45~54岁男性,且存在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冠心病高危因素的年龄段亦为45~54岁男性。55岁以后女性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增高。对策:恢复健康的饮食习惯,摄取平衡饮食,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特别是建议进行体育锻炼;已有血脂异常者,经饮食调节和体育锻炼3个月以上仍未见好转者,宜接受调脂药物治疗。

【关键词】 脂蛋白类 流行病学 预防 对策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搜集自2003~2004年由我院参与的本市工厂、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进行的健康体格检查者,在此基础上按性别和10岁年龄组分层,随机抽取35~64岁的男、女两性人群共1016人次,其中男666人次,女350人次,入选人群具有完整病史、一般体检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血压、心脏、肺部、腹部等检查)、血液生化测定(肝、肾功能、血糖、HbsAg等)、心电图、胸部摄片等资料证实为健康者(排除已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糖尿病、严重肝、肾疾病、正在服用激素以及避孕药物者)。入选后按要求采取肘部静脉血,直接做出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四项结果,进入统计学分析。

方法:受检对象均应于受检前至少3日停止应用影响血脂的药物(如血脂调节药、避孕药、某些降压药、激素等),不饮酒、不做剧烈运动,并保持平时的饮食习惯。近期内无急性病,外伤、手术等意外情况。空腹12小时以上,晨间采取坐位时肘部静脉血。3000转/分离心,分离出血清,使用ALCYON 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血清匀相测定法,直接测定出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以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四项结果,每项测定结果均由专业检验人员专人完成。

结果判断标准:总胆固醇(TC)值 6.00mmol/L为高胆固醇血症;甘油三酯(TG)值 1.70mmol/L为高甘油三脂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1.94mmol/L为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3.10mmol/L为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

统计学方法:按10岁为一年龄组,男、女性别分别统计。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对各组血脂数据采用Excel筛选、计数和排序。

结 果

共抽检人数1016例,其中男666例,女350例。各年龄组血脂水平异常的年龄以及性别分布情况:调查结果显示:①胆固醇高于6.00mmol/L者共有302例,占总人数的29.72%,其中男212例,占总增高人数的70.20%,45~54岁98例(46.23%),最高值为12.11mmol/L;其次为35~44岁年龄组70例,占总增高男性人数的33.02%,最高值8.98mmol/L;55~64岁44例(20.75%),最高值7.75mmol/L;女性高胆固醇者90例,占总增高人数的29.80%,最高值8.96mmol/L。②甘油三酯大于1.70mmol/L 426例,占总人数的41.93%,其中男352例,占总异常人数的82.63%。34~44岁100例(28.41%),最高值为6.99mmol/L;45~54岁160例(45.46%),最高值6.15mmol/L;55~64岁92例(26.14%),最高值6.53mmol/L;女74例,占总异常人数的17.37%,各年龄段占总异常人数的百分率分别为54.05%、37.84%、8.11%,最高值5.34mmol/L。③高密度脂蛋白低于1.15mmol/L 144例,其中男110例,女34例,男45~54岁48例(43.64%)。④低密度脂蛋白高于3.10mmol/L 382例,占总人数的37.60%,男280例,女102例,其中男35~44岁80例(28.57%),最高值5.34mmol/L;45~54岁128例(45.71%),最高值4.76mmol/L;55~64岁72例,女102例中35~44岁50例,45~54岁36例,各占异常人数比率分别为49.01%、35.29%。⑤TC、TG两项均高于正常值者186例,男158例,女28例,分别占总人数的15.55%和2.76%。四项指标均不正常者4例,均为男性。具体数据见表1。表1 血脂水平异常的年龄性别分布(略)

各年龄组血脂水平比较显示:①55岁以前TC水平随年龄增高而增高,且男女性别间存在明显差异。t值以及P值分别为2.866、0.005以及2.344、0.02,至55岁以后TC值略有下降,男女间差异消失;②血清TG水平随年龄增高而增高,但55岁以后,女性TG值增高明显,同55岁前一年龄组比较有显著差异,t、P值分别为1.118、0.0249;③血清HDL-C水平基本随年龄增高而降低,男性略低于女性,但无统计学差异;④LDL-C水平随年龄增高的变化类似TC的变化。

C/HDL-C≥4同时TG≥1.70mmol/L,目前认为是强致动脉粥样硬化(AS)以及冠心病(CHD)的危险因素,本调查结果显示:存在上述条件184例,其中男154例,占总人数的15.16%,女30例,占总人数的2.95%。男45~54岁组84例,占男性总异常人数的54.55%,其次为男35~44岁组52例,占男性总异常人数的33.77%。

讨 论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2003~2004年白银市城区部分居民的健康体检结果,体检操作正规,受检者被要求至少3天以上停止服用任何影响血脂的药物,并保持平常饮食和必须12小时空腹以采取血样,血脂各项由专门实验室采用国际标准方法检测等,因而具有一定代表性。

众所周知,心血管病在我国居于死亡原因的第1或第2位,其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在某些地区正在上升[1]。已有的证据[2,3]说明,冠心病的发病中有若干危险因素起重要作用,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吸烟、肥胖以及糖尿症等。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以及高甘油三酯血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意义认识正在加深,也是冠心病发病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血脂含量与年龄、性别、饮食、运动、肥胖、代谢和遗传等诸多因素相关,摄入动物脂肪和胆固醇过多,粮食类食物摄入量的减少,会抑制肝脏产生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使血中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增高,产生高胆固醇血症[4,5],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过高,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等血管的粥样硬化,也会引起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导致心肌梗死与脑卒中。本课题观察到的结果显示:①白银地区城镇居民血脂异常类型主要表现为高甘油三脂血症,此类型特点可能与本地区人群膳食结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相关。曾有资料报道[6],甘油三酯以及低密度脂蛋白的增高,与饮食中摄入动物类脂肪以及淀粉类食物相对较多密切相关。我省地处西部,居民饮食结构异于内地以及沿海地区,主食多以面食为主,且动物类脂肪摄入中多以富含饱和脂肪的猪、羊肉为主,动物性脂肪以及淀粉类食物摄入量较沿海地区明显增多,导致本地区血脂异常类型表现为高甘油三酯血症型。而资料报道[7],广州郊区同西方国家相近,血脂代谢异常类型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型,天津地区以低HDL-C血症为特点,四川人群以高TG以及低HDL-C为主要血脂代谢异常类型,所以,不同的地区因生活方式、膳食习惯以及饮食结构的不同,血脂异常表现为各自不同的类型特点。②血脂异常高密度年龄段以及存在强致动脉粥样硬化(AS)以及冠心病(CHD)因素的年龄段均在男45~54岁组,其次为35~44岁组,揭示了该年龄段男性患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比例较其他年龄组高,是患AS以及CHD的高危人群,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a.该年龄组男性摄入动物脂肪的量相对较多;b.随着年龄增高,较年龄较低组运动锻炼的质和量都有所下降;c.吸烟因素:与吸烟的时间以及量明显相关。吸烟是冠心病的主要易患因素,国外许多流行病学资料认为,吸烟者血脂含量显著高于不吸烟者[8]。近年来的临床和基础理论研究提示,单项TC和LDL-C的增高,并不能完全预示冠心病(CHD)的危险性,而TG有资料证明[9,10]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③血脂随年龄而增高的规律以及男、女性别之间存在着差异的规律基本存在,值得引起关注的是,女性55岁以后,TG增高明显,这很可能导致女性此年龄段冠心病发生率增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①与性激素分泌有关,女性更年期雌性激素分泌明显减少,高密度脂蛋白(HDL-C)随之降低以及精神因素和生理功能变化;②随着年龄增长,运动锻炼的质和量下降,越来越多资料表明:不运动或少运动是造成高脂血症的重要原因之一;③与饮食有关,女性大多偏爱甜食,所以女性55岁以后,血脂存在明显变化,揭示了该年龄段女性AS以及CHD的发生率增高。

对策:以上所有结果揭示了白银地区城镇居民血脂异常的类型特点以及年龄规律,血脂异常人群的增多与我国20年来改革开放政策下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相关。我国人民原来健康的饮食结构因生活水平的提高,转变成为不健康的高脂、高胆固醇、低碳水化合物的足以导致血脂异常的饮食结构,鉴于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需要向广大居民作健康宣传教育,认识血脂异常的危害,恢复健康的饮食习惯,摄取平衡膳食,脂肪占总热量的百分数控制在15%~30%,并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每日摄入胆固醇控制在300mg以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极力减少其他危险因素,特别建议进行体育锻炼,已检查出血脂异常患者,特别是复合高脂血症患者,经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3个月以上仍未见好转的,宜进行调脂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169-175.

  2 Holme I.An 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 evaluating the ettect of cholesterol veduction on total mortality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cidenle.Circulation,1990,82:1916-1924.

  3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vam,Second report of the 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Adalt Treatment PanelⅡ).Circulation,1994,89:1333-1445.

  4 陈灏珠,周庭川,韩琴琴,等.上海市区1997~1999年部分新生儿及体验人群血脂水平调查.中华医学杂志,2001,81(a):523-527.

  5 赵晓进,王建设,宛霞,等.204例高级知识分子血脂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28(2):77-79.

  6 庄汉忠,韩琴琴,陈灏珠,等.城乡健康人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和β脂蛋白含量的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3,11:265-268.

  7 赵冬.中国人群的血脂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74-78.

  8 Keys A: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seven countries.Circulation Suppl 1:1,1970.

  9 Hodis HN,Mack WJ,Azen SP,et al.Triglyceride-and cholesterol-rich-lipoproteins have a differential effect on mild ,moderate and severe lesion progression as assessed by 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in a controlled trial of Lovastatin.Circulation,1994,90:42-49.

  10 Superko HR.The new thinking on lipid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urrent Opinion in Cardiology,1997,12:180-187.
提示
本文从互联网转载,如有版权信息,来电告知,立马删除!0575-83556192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医药研究数据| 医药资料| SDA药品评审中心| 中医网| 中药处方系统|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240604819103159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