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药药网 /医药资料 /小儿心肺复苏56例抢救与护理
小儿心肺复苏56例抢救与护理
内容
作者:董爱华 作者单位:255000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人民医院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心肺复苏的抢救与护理对策。方法:对56例小儿心肺复苏患者进行抢救与有效的护理。结果:56例心跳呼吸骤停患儿经复苏囊加压给氧,后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并辅助徒手心脏按压,经静脉或气管应用常规心肺复苏药物有38例恢复自主呼吸病情稳定,4例经抢救虽恢复心跳,因疾病或家属原因,放弃或转院治疗,14例死亡,其中10例因入院时心跳停止,复苏无效。结论:小儿心跳骤停早发现,判断准确,采取及时有效的抢救方法能进一步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 小儿 心肺复苏 抢救 护理
心肺复苏是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采取的急救措施,心跳呼吸骤停是最危急的临床状态,必须分秒必争,抢救及时。因此,熟练掌握小儿心肺复苏技术,早期发现、快速准确的判断,急救小组的分工协作,及时采取准确有效的抢救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我院急诊室对56例小儿心跳呼吸骤停患儿采取了规范的急救措施,现将抢救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我院急诊室2005年6月~2008年6月,共收治56例心跳呼吸骤停患儿,男40例,女16例;年龄27天~4岁。其中窒息34例,呼吸衰竭18例,脑疝2例,其他2例;年龄﹤1个月22例,1个月~1岁26例 ,1~3岁4例,﹥3岁4例;其中﹤1岁心跳呼吸骤停85.8%;有10例患儿家属抱着入院时心跳呼吸停止时间超过30分钟。56例患儿入院时间各自不同,以晚夜班多见(见表1)。表1 28例小儿呼吸心跳骤停入院抢救时间的比较(略)
结 果
56例心跳呼吸骤停患儿经复苏囊加压给氧,然后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同时行徒手心脏按压,经静脉或气管应用常规心肺复苏药物有38例自主呼吸恢复,病情相对稳定后护送入重症监护病房继续治疗;4例经抢救虽心跳、呼吸恢复,但因疾病(病疝、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本身的预后不好及家属因经济负担太重,放弃继续治疗;14例死亡,其中5例因为入院时心跳呼吸停止时间过长,复苏无效。
讨 论
早期发现与紧急呼救是基础:我院急诊室人流量大,为了确保急诊绿色通道的畅通,急诊室入口处设有就诊程序和醒目的标志:危重病人及新生儿直接进红色区域——抢救室或监护室。本组有8例患儿是家长看到标志直接进入急诊室的,为抢救患儿赢得了时间,而有些家长不知所措,四处观望。另外20例是在诊疗和分诊过程中发现的。因此急诊预诊护士必须由熟悉业务、责任心强的护士担任,对心跳骤停者应在短时间内迅速作出准确的判断。一旦发现患儿心跳呼吸骤停,立即呼叫值班医生、护士,同时把患儿送入监护室。①通畅气道,人工呼吸,建立人工循环:从临床资料中可以看出,窒息和呼吸衰竭是导致心跳呼吸骤停的主要原因。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复苏成功的关键之一。医生和护士接到呼救信号后立即定位组成3人或4人抢救小组,对患儿施行抢救。②4人抢救小组:主要针对白班(8∶00~12∶00、15∶00~18∶00)中班(12∶00~15∶00)的抢救患儿采取的抢救措施,由1名医生和3名护士组成的抢救小组。③护士甲将患儿放在硬板床上,平卧,头偏向一侧,松解衣裤,同时清除口鼻分泌物、痰液、反流物等,颈下垫软枕,使头部适当后仰,拉直气道,防止舌根后坠,立即给予复苏囊加压给氧。如患儿出现心跳骤停时护士乙立即行徒手胸外心脏按压,护士丙则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路,连接多导联心电监护仪,准备气管插管用物和复苏药物;与此同时,医生到场后,对病情分析、诊断并下达口头医嘱,同时迅速建立人工气道。④3人抢救小组:主要针对晚班(18∶00~1∶00)、夜班(1∶00~8∶00)的抢救患儿采取的抢救措施,由1名医生和2名护士组成的抢救小组。从表1中可以看出,晚夜班危重抢救患儿较多,在人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医护人员需加强警惕性,采用弹性派班,晚夜班设二线班,随喊随到,因此急救小组的分工协作是十分重要的。⑤护士甲负责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护士乙在医生未来之前行胸外心脏按压,医生来后由医生持续胸外心脏按压,护士乙则准备气管插管用物和复苏药物,建立静脉通路,连续多导联心电监护仪,接替医生继续胸外心脏按压。
气管插管的医护配合:在医生气管插管时,由有经验的护士甲负责体位和气道的管理,护士乙负责胸外心脏按压。
药物治疗:复苏药物首选肾上腺素,常采用静脉和气管内给药。56例患儿中有46例首选静脉通道,且首选上腔静脉系统,护士在3分钟内迅开放2条静脉通道。注意肾上腺素可引起复苏后高血压和快,速心律失常,使用后需严密监护。56例患儿中有10例心跳呼吸停止时间过长而血液循环不好,静脉穿刺难度大,采用气管内给药。纠正酸中毒或高钾血症须在患儿气管插管后,第1次肾上腺素给药后效果不佳考虑使用碳酸氢钠,用5%碳酸氢钠5ml/kg,稀释成等张液体快速静滴。
做好护理记录:复苏过程中须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神志、瞳孔、面色、呼吸、动脉搏动、心率、尿量、血压等变化,做好护理记录。注意保暖,维持患儿的正常体温。血压监测时,血压袖带放置位置应准确,松紧合适,袖带宽窄合乎要求,体位正确。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屏幕上心电波形,及时发现心律失常,若有室颤者药物不能纠正时,可应用电除颤。
复苏后的病情观察:①体位:将患儿颈肩部垫高,伸直气道,头部两侧用沙袋固定,四肢约束好,防止气管脱落和导管摆动对呼吸道黏膜的损伤。②保持呼吸道畅通:拍背吸痰(气管内)每4~6小时1次;使呼吸机管道出气口的温度达32~37℃;气管内滴药每6小时1次,每次1~4ml;无菌吸痰。严格区分气管内、口鼻腔的吸痰杯、钳子和吸痰管。③体温的观察:复苏后的患儿每2小时测量体温1次,尤其重视头部局部降温。④呼吸的观察:患儿如有自主呼吸应观察其节律、频率深浅,有无暂停等异常呼吸。⑤心率、血压、意识、瞳孔的监测:继续心电监护检测患儿的心脏情况,观察其频率、节律,每1~2小时监测血压1次。⑥增强法律意识:气管插管前医生与患儿及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向家长讲述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患儿的有关情况,说明气管插管的必要性,同时向家长说明气管插管只是抢救患儿的一种急救措施,但并不能保证患儿抢救成功,希望家长理解与配合,并签字认可。⑦心理护理:根据家长的认知程度不同,对家属加强心理指导,安慰患儿家属不要心急,抢救室请家长在监护室外保持安静,避免大声喧哗,疏散围观人群。复苏后关心尊重患儿及家属,向家长讲清楚患儿的病情,请家长配合治疗和护理。⑧健康指导:开展群众性的心肺复苏知识与技术的普及教育,建立完善的社区性急救体系,因为大多数心跳呼吸骤停多发生在医院外的不同场合,家长或其他人员如能进行有效有现场急救,更能改善患儿的预后,尽快复苏。
讨 论
临床实践证明,小儿心跳呼吸骤停早期发现、快速准确的判断,及时采取准确有效的抢救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进行抢救定位分工培训和医护抢救配合培训,使急救小组分工明确,医护配合默契,能够缩短复苏时间,为复苏成功奠定了基础。提高院外第一目击者徒手心肺复苏的使用频率,能够提前复苏开始时间,进一步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刘业琴,田爱民,杨海英,等.心肺复苏的护理进展.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6):427-428.
2 张卫玲,张宏伟,郎建苏.关于心脏骤停时心肺复苏中几个问题的探讨.中国急救医学,2004.24(3):219-221.
提示
本文从互联网转载,如有版权信息,来电告知,立马删除!0575-8355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