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肠套叠误诊菌痢1例分析
内容
作者:张振田 作者单位:236600安徽省太和县高庙镇卫生院

【关键词】 婴幼儿肠套叠 误诊

   资料资料

患儿,男,7个月,因血水样便半天于2007年5月16日拟诊菌痢入院。患儿于当日早晨添加辅食牛奶后,于中午突然阵哭不安,连续呕吐3次,吐粪水,无发热,大便2次为黏液血水便。化验大便常规:黏液血便,镜检RBC(+++),WBC(++),少量脓细胞, 查体:体温37.1℃,精神差,营养一般,无脱水征。咽(-),颈软,心肺未发现异常,腹胀明显,未见肠型,无明显压痛。于右腹部可扣及条索状包块,肠鸣音亢进,可闻气过水声。X线腹部透视见肠管充气,液平面。诊断:肠套叠。于次日手术治疗,术中证实为回结型肠套叠,术后良好,于2007年痊愈出院。

讨 论

肠套叠常见于婴幼儿,尤其2岁以下者多见,以春季发病较高。婴幼儿回盲部肠系膜尚未固定,又因系膜过长、松弛,而使回盲部游动性过大,乃是本病发病的解剖基础。常引起小儿肠蠕动紊乱的诱因有肠炎,饮食改变及高热等;添加辅食可引起婴幼儿肠道不适应,造成肠蠕动紊乱;蛔虫产生的毒素也能刺激肠蠕动紊乱。由于肠蠕动失去正常节律性,肠环肌发生持续性局部痉挛,其近端的剧烈蠕动,邃将痉挛段推入远端肠腔内。本例系在添加辅食之后,说明饭食的突然改变是重要发病因素。本例误诊为菌痢,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肠套叠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以期引起我们医务人员的注意。

婴幼儿肠套叠的诊断依据:①阵发性腹痛(阵哭);②呕吐;③血便;④腹部包块。结合病史,不难确诊。但有部分病例,由于缺乏典型表现,诊断不能确立者,借助X线检查及肛门指检则甚为必要。本例具有阵发性腹痛(阵哭),较大儿童会诉说,但婴幼儿仅阵哭不安,在间歇期可转入安静。呕吐是本病突出的症状之一,多见反复呕吐,多数在发病初期出现。本例有呕吐,先吐奶或胃内容物,而后吐粪水、胆汁,同时拒哺乳。血性便往往是病后数小时出现,这是由于肠壁的病理性改变所致,套入部肠管水肿、充血、渗出,随着静脉压增高,而致肠血运受阻,造成套入部肠管出血、坏死及穿孔等。因此,每见黏血性大便或血水便,这是肠套叠常见的症状。本例有血性便或脓血便,颇似菌痢患儿的大便。腹部包块,本例在右腹部扣及条索状包块,故本文认为当婴幼儿阵哭、呕吐、血性便、体温正常、腹胀明显者,应疑及肠套叠的可能,此时应注意腹部体征,如包块及肠型。本例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此症亦常见。对疑诊患者应作肛诊,对诊断颇有帮助,肠套叠患儿肛诊可触及宫口样包块,本例未做肛诊实为教训。X线的辅助诊断颇为重要。本例做腹部X线透视,呈现肠管有梗阻的征象,如肠管内充气、液平面等。如用钡剂或气灌肠检查时,可见钡柱或气体在套入部受阻,出现杯状影即可确定诊断。因此,对疑诊者作X线腹部透视及肛诊应列为常规检查。

  本例应与菌痢相鉴别:本例入院时误诊为菌痢,患儿具有腹痛(阵哭),呕吐,血性便或黏液血便。化验大便常规:镜检:RBC(+++),WBC(++),细胞少。这种病理性大便往往使医生误诊为菌痢。但笔者认为肠套叠粪便以血性为主,菌痢则以脓性为主。本例以血性为主,是本病与菌痢的鉴别要点。另外菌痢多见于早期即伴有发热等中毒症状,而肠套叠常无发热。故本文认为有无发热是鉴别要点之一。当然本病到晚期出现肠坏死导致腹膜炎时亦可伴有发热等中毒症状。菌痢多发生在夏秋季节,而肠套叠则多发在春季。

治疗原则:婴幼儿肠套叠的治疗有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两种。非手术疗法中又有钡剂灌肠和空气灌肠两种复位法,此法适用于全身情况好而病程短(不超过48小时)的病例,否则有引起肠穿孔的危险。对病程超过48小时者;全身情况差伴有明显中毒症状者;腹胀显著,伴有肠型或腹膜刺激征者;X线腹部透视见有液平面,证实为肠管梗阻者,应采用手术疗法。本病愈后好坏取决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病程长,病变重,愈后差。为此努力做到早期确诊颇为重要。
提示
本文从互联网转载,如有版权信息,来电告知,立马删除!0575-83556192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SDA药品评审中心| 医加医疗器械| 膏药生产厂家|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02000535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