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药药网 /医药资料 /通腑降浊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97例观察
通腑降浊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97例观察
内容
作者:黄新艳 作者单位:421001湖南衡阳市中医医院
【摘要】 目的:观察通腑降浊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对97例CRF住院患者以2∶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4例)用通腑降浊汤治疗,对照组(33例)用包醛淀粉酶胶囊治疗;除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检测治疗前后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尿酸(UA)、白蛋白(Alb)、中分子物质(MMS)、甲状旁腺激素(PTH)、血钙(SCa)、血磷(sP)等变化。结果:治疗组经通腑降浊汤保留灌肠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积分明显下降(P 0.05),对照组下降不明显(P 0.05);治疗组用药后MMS、PTH、SCa、SP均较治疗前改善(P 0.05或P 0.01),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善(P 0.05)。治疗组显效37例,有效1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11.72,P 0.01)。结论:通腑降浊汤保留灌肠治疗CRF有较好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降低MMS和PTH以及改善钙、磷代谢障碍有关,大黄制剂对肾功能有延缓和保护作用。
【关键词】 通腑降浊汤 肾功能衰竭 慢性 中医药 灌肠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2年7月~2008年4月在我院住院确诊为CRF患者97例,其中男53例,女44例,平均年龄52±16岁。CRF诊断标准按l992年安徽太平会议通过的“慢性肾功能衰竭诊断标准及分期”执行[1]。原发病分别为:慢性肾炎36例,高血压肾病14例,糖尿病肾病l6例,痛风性肾病6例,多囊肾4例,慢性肾盂肾炎12例,梗阻性肾病6例,其他3例。
入选标准: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内生肌酐清除率(CCr)20~50ml/分,血肌酐(SCr)177~442μmol/L]和肾功能衰竭期(CCr 10~20ml/分,SCr 442~707μmol/L)患者列为观察对象;肾功能不全代偿期(CCr 50~80ml/分,SCr 133~177μmol/L)和尿毒症期(CCr 10ml/分,SCr 707μmol/L)的患者排除在观察范围之外。观察对象同时具备以下条件:①严重心力衰竭及合并感染;②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絮乱;③近期有肠道及肛区出血。
治疗方法:入选患者均给予优质低蛋白低磷饮食,蛋白摄入量0.5~0.6kg/日以及足够的热量146.44kJ/(kg·日),忌食豆制品同时给予CRF基础治疗,对高血压、贫血、酸中毒及血糖等行对症治疗。
治疗组:用通腑降浊汤(生大黄40g,煅牡蛎30g,蒲公英30g,六月雪30g,槐花30g,炮附子10g,红花10g,桂枝10g,由本院煎药室用全自动煎药机煎汁约200ml装真空袋备用),加温至37~40℃,每日保留灌肠1次,要求保留时间在1小时以上,以患者每日大便保持2~3次为宜,2周为1个疗程,间隔3天。
对照组:口服包醛淀粉酶胶囊,每次5~10粒,每日3次,治疗2个月为限。
观察项目:①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将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头晕目眩、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皮肤瘙痒8个症状,体征参照文献[2]方法分为无、轻、中、重4级,分别记为0、l、2和3分,治疗前后每例累计积分统计。②观察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SCr、BUN、UA、MMS、PTH、SCa、SP及肝功能、血脂、血常规等变化。CCr用下列公式计算:CCr=(140-年龄)×体重/[72×血肌酐(μmol/L)]×88.4。
疗效评定标准:近期疗效按国家卫生部颁布“中药新药治疗尿毒症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执行。
统计学处理:运用统计软件SPSS12.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配对资料采用t检验。
结 果
中医症状的变化: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差异无显著性(P 0.05);治疗组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P 0.05),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 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 0.05),表明通腑降浊汤保留灌肠对CRF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改善作用。见表1。表1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的变化(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
通腑降浊汤保留灌肠对肾功能的影响: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 0.05)。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P 0.05或P 0.01),且与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对照组BUN较治疗前下降(P 0.05),MMS较治疗前上升。见表2。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的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P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P 0.01
通腑降浊汤保留灌肠对PTH、SCa、血红蛋白(Hb)和SP的影响:治疗组在用通腑降浊汤灌肠后PTH、SCa、SP和Hb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或P 0.01),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 0.05或P 0.01);对照组只有Hb和SP较治疗前有改善(P均 0.05)。见表3。表3 两组治疗前后PTH、SCa、SP、Hb测定结果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P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P 0.01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治疗组64例患者中显效37例(57.8%),有效19例(29.7 ),无效8例(12.5%),总有效率87.5%;对照组33例患者中显效9例(27.3%),有效13例(39.4%),无效11例(33.3%),总有效率66.7%,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X2=11.72,P 0.01)。
讨 论
CRF属中医“水肿”、“关格”、“肾劳”等范畴。其发病机制以脾肾衰败、阴阳气血俱虚为本,以湿浊、邪毒、瘀血为标。脾肾虚衰,气化不及,升清降浊功能失常,不能转输、运化水液及毒物,因而造成湿浊、邪毒、瘀血潴留。故温补脾肾、补益气血、利湿泄浊、解毒化瘀是治疗本病的根本大法。通腑降浊汤具有利湿泄浊解毒化瘀之功效,方中以大黄为君,通腑泄浊、解毒活血; 煅牡蛎固涩下焦,助大黄祛除湿浊;蒲公英、六月雪、槐花解毒利湿,共为臣药;佐以炮附子散寒湿,温补脾肾;桂枝通阳利水;红花活血祛瘀。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可增加肠蠕动,减少肠内非蛋白氮的吸收;改善氨基酸的组成比例,纠正低钙高磷血症;并能降低残余肾单位的高代谢状态,纠正脂质代谢紊乱,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4,5]。煅牡蛎有吸附毒物的作用,且富含多种钙盐,可使灌肠液成为高渗液而达到结肠透析目的;六月雪可抑制肠道细菌繁殖,减少肠毒素的生成与吸收;而蒲公英还具有降低Bun、抗凝、降低血黏度、免疫调节等作用,可抑制氮质产物的肠-肝循环,增加大黄的导泻作用[6];红花改善肠道血液供应,促进血流,促使毒素从肠道排泄,还可提高药物的透皮作用,能显著降低血肌酐水平,改善预后[7]。
中药保留灌肠,是通过在肠腔内建立透析系统,以结肠作为半透膜,用中药离子溶液置换结肠黏膜、肠腺以及毛细血管中的毒素,再将药液注入肠腔内,药液通过肠腺和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将体内潴留的中小分子物质(SCr、BUN等)经过肠腔排除体外并调节水、及酸碱平衡,减轻残余肾小球的高灌注、高滤过,达到延缓肾功能衰竭,降低SCr、BUN等物质水平并改善临床症状,从而达到治疗CRF的目的。
通过临床观察,该治疗方法对CRF早、中期患者容易接受,无不良反应,且费用低廉,疗效肯定,是非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郑法雷,刘玉春,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中医内科杂志,1993,32:131-13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尿毒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168-169.
3 周文泉,王巍,霍玉书.延缓衰老中药的筛选规程和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682.
4 张喜奎,史丽.慢性肾衰中医药研究述评.国医论坛,1993,1:44.
5 叶任高,刘冠贤,主编.慢性肾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43-275.
6 李孝忠.解毒泄浊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487-488.
7 朱伟,王学美.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5):471-475.
提示
本文从互联网转载,如有版权信息,来电告知,立马删除!0575-8355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