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药药网 /医药资料 /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干体重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干体重的影响
内容
作者:燕莺 作者单位:014030内蒙古包头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内五科
【摘要】 目的:护理干预能使透析病人认识干体重的重要性,严格控制体重增长,在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佳状态。方法:将52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组均为26例。对干预组采取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结果:干预组患者病情控制和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对干体重控制有较好作用。
【关键词】 护理干预 血液透析 干体重
血液透析是一种较安全、易行且应用广泛的血液净化方法之一,其目的之一是清除体内多余的水分,通常以“干体重”为标准。护理干预能使透析病人认识干体重的重要性,严格控制液体的摄入,避免体重增长过多,在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佳状态。现将52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组均为26例。对干预组采取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07年6月血液透析患者5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男15例,女11例;年龄12~53岁,平均38.5岁;大专5例,高中12例,初中8例,小学1例。对照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与干预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建立干预基础:护理人员利用各种机会与患者交流,了解其病情及心里状态,对患者态度和蔼,关心体贴,根据患者的职业、身份,用恰当的称呼,亲切询问患者感受并真诚的提供各种帮助,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需求,取得充分信任。
认知干预: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宣传干体重和血液透析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执行医嘱的依赖性,积极配合治疗,认识干体重的重要性,严格按照医生指导控制体重的增长,与患者达成共识,使其明确不遵照医嘱的危害,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自觉提高遵医行为。
行为干预:①做好家属的教育工作,劝家属多关心、安慰、鼓励患者,并尽量抽时间陪送患者来医院做血液透析治疗,让患者感受到家的温暖,树立生活信心。②患者自备血压计和体重计,随时测量,了解自己的血压和体重,保证两次透析之间体重增加最好不要超过原体重的4%~5%。③与患者建立朋友式的护患关系,做好心理沟通,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做好心理辅导,在透析期间与其交谈,鼓励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提高治疗信心,消除非健康心理活动。④饮食干预:指导家属合理调配饮食:摄取足够的蛋白质和热量,蛋白质的摄入量为1.2~1.4g/(kg·日),50%以上为优质蛋白,每日饮食脂肪总量以50~60g为宜,每日能量供给125.6~146.5kJ/kg(30~35kcal/kg)。限制盐的摄入,钠盐的摄入一般每日不超过5g,无尿患者应控制在1~2g。限制磷的摄入:磷的摄入量最好在600~1200mg,饮食应避免含磷高的食物。限制钾的摄入:钾的摄入应根据病情(尿量、血清钾)而定,一般每日摄入量为2~2.5g。控制液体的摄入:一般每天的水分控制在尿量+500ml以内。适当补充维生素:补充B族维生素,口服维生素B1、B2、C及叶酸。
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用X±S表示,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性均采用对t检验处理,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结 果
干预组患者病情控制和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表1 两组护理结果比较(略)
讨 论
干体重是指患者心血管系统稳定,无水钠潴留时的体重。
判断干体重的有关因素包括:①面容:没有眼睑及面部浮肿。②胸部X线片心阴影不扩大(心胸比例 0.5)、肺影清晰,没有胸水。③血液透析后血压基本正常。④体检无颈静脉怒张,双肺无湿啰音,无肝大、下肢无浮肿,透析后起床头晕或出现虚脱表现,说明已到干体重。
干体重的临床意义:①干体重是医护人员确定超滤量、选择透析器和透析时间的依据。②患者不知道干体重就不能很好的控制进水量,可造成反复心衰,甚至急性肺水肿死亡。③干体重的变动:透析患者的干体重也和正常人的胖瘦一样,长期摄入的热量大于消耗的热量,干体重就会增加,反之则降低,透析后,患者精神、食欲改善,干体重逐渐增加,透析时应该予以修正,以免脱水过度。④干体重不能直接测出,只能估计数值,需要经过几次透析后才能测定出来,医生应尽快确定干体重,使护士在治疗中有所遵循,也应把干体重告诉患者,使患者能自我控制进水量,避免水潴留带来的危险和过度超滤引起的不良反应。⑤控制干体重:患者经过一定时间的透析后应能摸索出自己所能耐受的最大脱水量,加强干体重的控制,摄入饮食的管理,达到理想的“干体重”。
血液透析是目前尿毒症患者最常用的、最重要的血液净化方式,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的改变,血液透析患者治疗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延长患者的生命,更重要的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干体重是液体平衡的重要指标,严格控制水、钠摄入,选择低盐、低脂、低磷的优质蛋白饮食,及时评估透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潜在的影响和可能做出预测,消除非健康心理活动,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对血液透析患者远期生存质量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蒋冬梅.病人健康教育指导.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0-75.
2 梅长林,叶朝阳,赵学智.实用透析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09-615.
3 马鸿杰.临床血液透析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4.
4 嵇爱琴.血液净化基本知识问答.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7.
提示
本文从互联网转载,如有版权信息,来电告知,立马删除!0575-83556192